活动“说理”形象化 德育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雷晓春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主题式活动化教学,是以小学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课程性质的活动性,以课堂文本的目标与内容,灵活运用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创设具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儿童喜爱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教学;主题活动;特征;原则;方法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主题式活动化教学属开放式教学体系,它体现了品德课程活动性特征和《课程标准》对活动化教学方法的重视。它以主题式的活动为教学的中介,让小学儿童通过直接参与活动与实践,使活动成为儿童道德认识的阶梯、陶冶情感的熔炉、转化行为的动力。
一、主题式活动化教学的特征
主题式活动化教学是由一组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组成。它使小学品德教材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教育主题更深刻,活动形式更多样,活动效果更显著,小学儿童更喜欢。因此主题式活动化教学要求活动设计的“质”(知识与能力)与“形”(过程与方法),“神”(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俱佳。
1.主题式活动化教学中的活动具有主题明确、思想性强、时代气息浓的特征
主题式活动是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而设计的。它围绕一个教育主题,通过安排相互联系、层次分明、先后有序、小而具体、贴近小学儿童的活动,使它们符合学生的志趣和愿望,以达到拓展品德教育内容、深化教育主题的目的。
2.主题式活动化教学是以活动为主改善小学儿童品德教育形式的
它使教学不限于课堂,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都有活动的天地。活动的多种形式,凸显品德教育的主体性、趣味性、创造性、社会性等特点,从而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但无论用何种活动形式来表现主题,都要体现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现一种主题精神和思想的导向作用。
二、主题式活动化教学的原则
主题式教学活动设计的原则是指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视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在活动设计的实际运用中注意其综合性、整体性和灵活性。
1.教育性原则
根据教学要求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内容的教育性。让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生活态度、知识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的健康发展,并把这些要求贯穿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式活动的教育作用。
2.针对性原则
在构思主题活动的选材和形式中要开发、利用和使用好教材,有的放矢整合课程资源。针对小学儿童的实际情况,使活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贴近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活动实践把道德认知体现在学生行动上。
三、主题式活动化教学的形式
主题式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必然包含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其活动的方式方法互为补充,交叉运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1.社会实践主题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它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小学儿童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访问、信息收集、综合实践等途径接触社会。它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增加感性认识,扩大眼界,更好地感知生活。这对于促进儿童个体社会化、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重要意义。
2.报告式主题活动
报告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的专题活动。通过报告告诉小学儿童做人的道理,为他们开启一扇崭新的视窗,让儿童聆听窗外的声音,增加其知识的广度,扩展其视野,极大地丰富拓展了教育的内容。
3.故事性主题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需要穿插故事,可以发展儿童的叙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所讲故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判断事非的标准,事情前因后果的联系以及有关的社会知识,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4.表演式主题活动
这是以表演方式进行的一种活动形式,活动关键是让儿童获得教育体验。它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分为文艺表演,科技和体育表演,某些活动的示范性展示表演。
5.展示式主题活动
活动采用成果展示、展览的形式。展示式活动按教学需要可在课内外进行,且多用于观摩、检查和评比,以达到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邬冬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杨今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8).
[3]叶澜.丰富师生互动关系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4]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3).
(作者单位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县街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6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