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时政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红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课强调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适应我们的时代。对政治老师来说,应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联系理论热点、联系国情来看热点问题,以点带面。基于此,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培养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现将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时政
  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思想政治课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地引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政治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
  二、在预习中引入时政,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我设置了“预习通知单”,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地引入时政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如讲到“纸币和通货膨胀”时我设置了这几个问题:
  1.你手中有五圆假币,你会怎么办?这么做的原因?
  2.若你父母明天都涨一级工资,你认为一定是好事吗?
  3.物价是不是越低越好?
  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是采掘机。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政治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政治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具体地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1.时政快讯
  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
  2.自由论坛
  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政治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
  四、抓住时机,提前开设热点专题课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开设热点专题课,但由于学生以前很少接触时政,或知识零散,突然整整一本热点书都要在短时间内消化,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知识接受效果差,更别说活学活用了。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到高考时热点都变冷点了,毫无意义。其实,我们讲哲学常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应该明白,昨日的“旧闻”和今天的新闻往往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用知识分析实际的能力是决不会过时的。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教贵有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政治课实效、完成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山东省夏津县夏津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