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素伟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的这一基本特征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课程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经历语文探究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要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中学语文的教学探索中,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尝试:
  一、课前演讲活动
  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一种较好途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效益的活动。
  课前演讲的选材范围紧扣每个单元训练的主题。例如七年级第五单元阅读专题为亲情,综合性学习为“我爱我家”。在学习本单元课程的时候,课前演讲就以“我爱我家”为话题进行说话训练。要求一名学生演讲(依次循环),其他学生作记录。记录内容为演讲人姓名、时间、题目、精彩语段,最后写出自己的评论。一个单元以后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各评选出一名最佳演讲者、最佳速记员和最佳评论员。短短的三分钟,不是一名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是全员参与,活动互助,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积累素材和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只要长期坚持不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会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二、课堂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备课、上课和评课活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引好路,每一个单元有五篇阅读课文,教师在上完一篇课文后组织学生给老师评课,探索更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此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是组织学生开展备课、上课和评课活动。第一步,备课。把全班学生平分为四个活动小组,有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其他四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做到分工协作,人人有事。活动布置下去以后,学生们就忙活开了,有的查阅资料、有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有的撰写过渡语……第二步,上课。由各小组推选的授课人抽签选定授课课题,按课文编排顺序依次上课。由于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四篇课文都作了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细致地分析,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踊跃发言、质疑、讨论问题。第三步,评课。评课时,从教学形式的设计到驾驭教材的能力、从知识的传授能力到组织教学的能力、从衔接过渡的设计到姿态语是否自然等方面都作了中肯的评价。针对问题,提出修改方案,教学内容也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参与者、组织者,让学生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学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后延伸活动
  语文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阅览室、从网络空间走向广阔的大自然,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无限延伸。一是要求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收集歌星座右铭、名人格言;民间广泛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自己喜欢的诗歌、歌词和精美文段;概括性强、朗朗上口的广告词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就会越来越多、积累就会越来越丰富。二是紧密联系生活收集民族地域文化精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走亲访友时,收集对联,分类整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清明时节,踏青扫墓,留意墓碑内容,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陶冶情感。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合理开发利用,地方课程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是学生互换摘抄本,从其他同学摘抄的内容中吸收精华,转抄风格各异的精彩片段,相互交流,轻轻松松学语文,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能用。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大胆放手,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快乐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赵县六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