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良好个性 促进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依梅

  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活力;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造特色;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个性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以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教学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善于调整思维方式,具有创造意识;又要善于调节教学气氛,使学生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的不一样而退缩,保证学生的每一句发言都应当受到尊重。教学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敢于思维、善于表现、勇于质疑,从而逐步形成勤学善思的性格。
  例如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节课中,在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对这节课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第一步,使用学具,了解小数点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第二步,分小组对例题展开讨论: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步,进行全班性的讨论。由小组派出代表,每人有不同的责任,分工明确,可以互相补充。当负责的同学完成他们的汇报后,还必须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这时候老师就在背后引导同学质疑,也作为同学中的一员,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思考问题不够周全的小组往往在这时候败下阵来,但也有的小组在接受同学的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思维更加严密,道理讲得更清楚。不论结果如何,大胆走上讲台的同学都能得到一片鼓励的掌声。有的同学们能讲出四、五种挺有道理的方法。而质疑中所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越来越提到点子上了。
  
  二、自由表现体验
  
  思想、情感、意志、情绪是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把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学生才能成为一个品格健全的人存在于社会。教育不能只偏重知识,更应借助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思辨、感悟,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弘扬个性中的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的一面。
  例如在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关于‘亿’的使用”的材料收集活动,除了“关于'亿'的句子”、“文字出处”两项必须填写以外,还增加了一项内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有一位学生摘录了这么一段材料:“世界人口数量已经从1950年的25亿猛增到2000年的60多亿。联合国预计,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加到80亿,2050年将增加到93亿,预计全球人口能稳定在105亿或110亿左右,而未来几乎所有人口增长均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在“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一项中,他简单地写道:“救救地球、救救人类吧!”这种教育效果不亚于思品课。
  
  三、探索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根据这一原理,教学中我建立了“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旨在强化学生独立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该结构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的重点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寻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在按常规思路将圆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出了计算公式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质疑,学生提出了“如果不转化成长方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学生得出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不同但可行的方法。这一质疑、尝试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分层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要求,而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每一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例如在名数改写的练习设计中,分层巧设习题。对于大多数学生,设计了基本的改写题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填空题、判断题;对于那些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和作业,让其思考完成。如学校要挖一个沙坑,请你设计,你将用到哪些名数的知识?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主动查资料,请求帮忙,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合作性。
  个性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个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计划、持之以恒的训练;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存在着差异,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个性培养,创造一个适合于每个学生在个性发展、潜能发挥的教学环境,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同时,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
  福建永安市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