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青

  摘要:本文从教材内容生活化,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善于设问激发学生求知欲,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结构化,多角度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等方面探索数学教学的灵活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灵活探究生活化创设情景问题化结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但很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了兴趣,这是为什么呢?关键的一点是教师的教学手法及对教材的处理上存在一些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教教材”、“教材即知识”,仍然沿用老套教学策略,难以达到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要求,更谈不上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无法使学生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的要求。由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寻找解决“矛盾”的渠道,迫切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材灵活处理,发展学生能力进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才能使新课改深入推进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如何对初中数学教材灵活处理?发展学生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研究。
  
  一、依据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提高学生关注生活,勇于探究的策略
  
  数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旦将它们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的一些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如:观察家里米袋或者面粉袋上面的重量标志,并说明其中“+2”表示什么意思?如果爸爸、妈妈有炒股的话,就可以帮忙观察一下当天的股票升降情况,并计算盈亏。又如:在国庆放假前我布置了这么一道作业:某人有100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十年,请同学们到储蓄所调查一下,根据一年到十年存款的年利率,按照要求设计出存款方案。(1)选择三种储蓄方法,计算10000元钱存入银行十年后的利息(假设利率不变)。(2)选一个最佳的存款方案,并说说这个方案有什么优点。要求:亲自到银行把利率表抄下来,并注明是哪个银行的。这道题中渗透了数学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分析材料、设计方案,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三、依据教材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激发学生求解问题欲望的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动力。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接”,既可以暗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线索,又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形成积极探究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圆的轴对称性(2)》时,为了让能学生在学习了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基础上顺利得出垂径定理的逆定理,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先让学生在透明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擦去圆心,让学生思考:能否找到这个圆的圆心?
  大多数学生利用了“圆是轴对称图形,每十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这一性质,将圆对折两次就可得圆的两条直径,而这两条直径的交点即为圆心。
  针对学生的操作,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并有目的的选择图1和图2两种做法进行板书。
  问题2:观察图1,思考:
  
  观察图2,思考:
  
  问题3:将图2中直径AB向上平移到任一位置变成非直径的弦AB(图3),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复习垂径定理,并说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垂径定理的下述形式:
  
  问题5:如果交换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1所得命题是否正确?
  学生交换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1,并:结合图1,得出了垂径定理的逆定理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问题6:如果交换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2所得命题是否正确?
  通过以上问题得出了垂径定理的逆定理2: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至此,使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定理的,得出水到渠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引起思维的冲突,形成思维上的挑战性,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
  
  四、依据教材构建知识结构化,多角度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结构化是把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因此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教材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许多知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按循序渐进的程序出现,但这样编排无疑会造成知识的分散,不系统,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串联起来,编织知识网络图,使之处于有序的、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状态。同样道理,每一类几何图形的特点总有规律可循,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内角各等于180%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四边形都有平行四边形的共性等。事实表明,只有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才具有稳定的结构功能,才能对学习活动发挥稳定的高水平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五、依据教材使教学行为弹性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策略
  
  在教学中预设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弹性的、留有一定空间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即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化。如笔者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P(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小于第三边”的定理。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要多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的各种策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