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春娟
摘 要: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突破传统思维,注重知识结构,体现实践探索,强化学法指导等方面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创新是当代社会对广大青年提出的要求,是一个人适应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标深入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成为当前我国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教育观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那个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和巡游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能力
善于探寻事物真相是小学生具有的优良天赋,教师要培养和增强学生好奇意识,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数学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产生问题的疑点。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a+b)h÷2,三角形的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乘积的一半”去解答呢?经过尝试、验证说明这个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
二、突破传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原型范例或逆向原型,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例如,在进行教学“求商的近似值”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受求积的近似值的定势思维的影响的实际,可以采用将求积的近似值方法原型的方法进行引导,在黑板上写出20÷3,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算到十几位时还没有得出答案,这时学生提出,能不能按指定位数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疑问,此时,教师亮出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在解决这个疑难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原型启发,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经验、认知方式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奥苏伯尔学习三个阶段论指出:“获得―保持―再认”,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知识结构的深化与发展,通过数学知识的探索学习,认知迁移,培养小学生的初步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重组认知结构,完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质变,发展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师生先写出一些3的倍数:
3 12 21 30
6 15 24 33
9 18 27 36
这时要求学生指出这些数字的特征,用观察个位上的数特征的方法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由同化――顺应的学习思维过程,产生创新思维。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第一行各数的数字和都是3;第二行各数数字和都是6;第三行各数的数字和都是9,而且3、6、9都是3的倍数。学生从而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它的各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整除或能被3整除的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开拓,认知结构产生了质变。
四、体现实践探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小学生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采用具体形象思维形式。美国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性,就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当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教学认识正方形的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出正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活动,发现了正方形具有四条边一样长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强化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创新水平
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某种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数学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数学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归纳演绎法、代数法等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一些贴近教学内容实际的一题多解的题型,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书评。
如,在“服装店新进5箱儿童服装,每箱有30件,又进4箱成人服装,每箱有25件,现在一个月多少件服装?”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计算,得出30×5+25×4的公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结果表示什么,这时向学生提出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学生这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有的小组提出“可以把儿童的件数看成4箱来计算,再加一箱儿童的件数,列式:(30+25)×4+30”。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将成人的箱数看成和儿童的同样多,然后再减去多加的一箱的件数,列式:(30+25)×5-25”。有的小组提出可以把成人每箱的件数和儿童的一样多,然后再减去4箱与儿童的相差数,列式:30×(4+5)-(30-25)×4…。教学设计开放性的多解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古河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8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