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义新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晓红
2005年我曾在校内上过《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研讨课,当2008年再一次接到这个课题时,喜忧参半,心情极为复杂。虽然并不陌生,但时隔3年,该如何实现自我突破、重新演绎课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关。我迫不及待地重新翻出三年前的教案和参考资料细细品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苦苦追寻着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读“明”教材,确定目标,把握一千
简单重温教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找三年前的思考痕迹。当我再读教材时,面对原定的目标产生以下的疑问:
全面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读教材,并非局限于读浮于纸上的彩图与文本,而是要带着检索的问号和探究的欲望去读“通”教材。必须了解本课知识的先知与后学,知道其在本领域的地位以及本单元、本课所需达成的各项目标。学贵质疑,教亦是如此,我摒弃了原设计的框架,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活动,从头再来。
二、众里寻芳千百度,终悟得之见教材――读“懂”教材,巧取素材,认识一千
教材思考:数什么?1000是个不小的数目,什么样的素材是方便、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素材呢?从教材编排上看,认识“十”和“百”都是以小棒为学习素材,而认识“千”则教材首次启用小方块。也见很多老师大胆使用实物图(草莓、星星或点子等),设计了“圈一圈”等活跃热闹的学习活动。是走以前的老路还是沿用实物图设计“圈一圈”之类的活动?我反复寻思:
教学反思:
素材是学习活动的载体,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是实现有效活动的基础保障。本次教学尊重教材依然沿用小方块,由于实体小方块难找的局限,巧借课件直观演示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散乱无序到规整有序的整理过程。后将数1000个方块巧妙地转化成点子图,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数与方法优化的过程,产生“更大的计数单位”的需要,从而认识更大计数单位“千”。这次实现对3类素材优点的整合,将时间和精力省在可省之处,用在必需之时。本设计还体现了几个用心之处:先散乱后有序,渗透有序思想;先估后数,培养数感,建立数的概念;从多样化到优化,充分经历,形成策略;先想象后呈现,由点→线→面→体发展空间观念。
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读“破”教材,分散难点,掌握一千
教材思考:
怎么数?数数并不陌生,怎么数能在数数的过程中深刻体验进位的意义,突破接近整十、整百时拐弯处的数数难点教学?在试教中我尝试过让学生在拨计数器中突破拐弯数,但重复而枯燥地看着计数器数数很快就在实践中被否定。怎样使学生能够顺利迁移100以内数数数的经验,深化巩固进位意义从而突破难点呢?
片段剪辑:
教学反思: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认数要遵照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这次我用立方体实体→计数器→数的符号(写数)的对应关系,实现具体的数→半具体的数→抽象的数两次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以往为数数而数数的技能训练,而且还强化了认知冲突,实现了旧知迁移(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通过数形结合,直观演绎,使学生深刻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从而形成数数的技能。不仅深化了数的概念,还有效地铺垫了数的组成、数位位值等数学知识。当提问“关于数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各个争相互说,自主构建了“满十进一”的算理。
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读“活”教材,多元建构,数“活”一千
教材思考:
数的概念?前册中了解到学生对20以内数的概念比较清晰,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数的大小,但是对超过50或更大数的观念却是模糊混乱的。本课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初步建立1000以内数的概念及数感的培养呢?原设计,选用的是豌豆和绿豆,考虑到素材比较单一,同时质疑这些来自生活的粮食真是孩子们所熟知的吗?斟酌有没有更为熟悉、贴近的素材呢?
片段剪辑:
师:你们刚才说的都是从数学的角度看1000。那生活中的1000是怎样的呢?
师:请你比划出1本课堂作业本大约有多厚?估计10本课堂作业本叠起来有多厚?
老师拿出10本一捆的作业本比对,学生自觉调整厚度。
师:100本课堂作业本叠起来该有多高呢?如果是1000本呢?
学生各个伸长了双手,有的踮着脚尖,有的站到了椅子上,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师抓住一个站在椅子上的学生问:你怎么比划到椅子上了呀?
生:1000本本子都快要叠到天花板上去了。(其他学生附和“是啊,很高了。”)
师:你们能有这样的认识,我很高兴。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一本课堂作业本大约3毫米厚,1000本叠起来大约3米高,也就相当于这扇门的高度。现在请你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1000都是这么高呢?(生犹豫。)
教师拿出一包A4纸:这包纸是500张,2包就是?(1000张)1000本课堂作业本那么高,怎么1000张纸就这么点了吗?
生:纸很薄,作业本很厚。
师:是啊,同样是1000,不同的物体所表现的现象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师:刚才一直在分享你们的数学智慧,那你们平日里喜欢读书吗?(喜欢)我也带来了一本好书。出示:人之初,性本善……(看到文章,学生都发出了朗朗的书声。)
师:它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你知道为什么叫《三字经》吗?
师:请你估计一行大约有多少个字?100个字大约有几行?(呈现12行)现在大约几个字?(400)
师:这是1000个字。其实这篇文章还没完。全文总共有1044个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揭晓课题。)
前思后想:
生活中的数都是在数物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内涵丰富无限,而且赋予变化,它不为物的大小和形态所改变。本课呈现的素材除了1000个小方块,还有1000本《数学课堂作业本》、1000张A4纸、1000字的《三字经》、1000人的学校……它们同样用数字1000来表示,可谓千奇百态,令学生在变与不变中建立数的概念,感悟数的生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咀嚼教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材简约背后的不简单。经历本课教学的前思后想,我最想说的是:一张图,一句话,读你千遍不厌倦;一个数,一节课,磨你万回仍期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