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新课标下的“体验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新课标下,教师要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体验学习 自主探究 实践操作 合作交流 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的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表”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1、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佛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57除以2.3”,竖式上商4.1后余下的14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模式上写出9.47除以2.7等于4.1……14,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4.1乘2.3加14=9.47,得出余数应该是1.4而不是14在竖式上的余数14表示14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于商的数位一至。再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10厘米,求圆的面积。鼓励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应当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5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
  
  2、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3、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截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因此,个体的几个月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4、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友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用于生活实际,即可加深对知识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气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