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一年教学实践的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史红霞 邯郸市第四中学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实施近一年了,作为一线的老师倍感压力和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和困难,当然也有收益和收获。
1 新课程、新教材,“新”在何处?
1.1 一标多本。打破了长期以来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1.2 没有教学大纲,只有新课程标准。
1.3 目标三维。
1.4 专题教学。教材体系结构大变脸。
1.5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视性和趣味性。
1.6课堂形式灵活。
1.7 突出学生的地位,强调学生的探究。
1.8 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
2 教学过程难以处理的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1: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课时受限,教学时间不足,不好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感感到: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有的旧教材的几节课内容压缩到一节课来上。如必修一的第二专题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以往有六节内容的篇幅,现浓缩为一课,还有新民主主义这一节。以往需要12节课。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类似这样的课还有,一学期下来赶不完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的还真有。
问题2:学生储备知识不足,很难适应、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专题探究应以初中知识的时间线索清晰和基础全面夯实为前提,相当于过去高三学生二轮复习的基础水平,但事实是,学生在初中学段历史学得不甚扎实,时间线索不清晰。基础知识不全面,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如何适应这古今中外,贯通关联的专题教学呢!
问题3: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材几乎每节课内容多、涉及面广,在短短的40分钟里完成,一些有益的探究活动不能展开,为了赶进度而草草收场,难以很好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4:新课标笼统。不好把握。
有些问题课标中没有要求,但它在课本上出现,或者是人教版没有的,其他版本出现。
而且与课标所要求的问题相关联,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
对策1: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必要时为高中学生“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比如: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四节内容,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中国朝代更替,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清楚,这就应该给学生补补课。通过背朝代歌和绘制朝代更替图的形式。要求他们掌握古代中国朝代更替。
对策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音像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比如:抗日战争这节课可以给学生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讲新航路开辟时用幻灯片展示动画路线图,加深印象。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片,学生看得极为认真,相信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当年日本人的罪行!这,就是教学效果!
对策3:集体备课,团结协作。
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有差异的,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同一备课组的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办公,这样就为困惑中的我们随时切磋、随时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时同行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刹那间豁然开朗。
对策4:充分使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让学生巩固旧知识,预习新知识,使用导学案,可以把大量需要补充的知识放到上面。让学生去阅读,去领会,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还有学生能看明白的,老师都可以不讲。学生也已根据老师的批阅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听课中就很有针对性,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使用导学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
导学案是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学生课堂的记录本,以后复习使用的系统材料。好处多多。
对策5: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大胆取舍。
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如在讲解必修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节时,背景或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方面,这些都是课本上比较明了的知识,就不需要教师讲,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而需要讲解的是,造成革命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等。
还可以针对同一专题内部内容,打破顺序,重新整合。比如必修一专题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第3、4课,就把两课合在一起讲,以朝代为序,理清两大线索――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从而培养学生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对策6:活用不同版本,取长补短。(不好操作)
现在是一纲多本,各套教材都在对课程标准进行诠释。我们要尽量看不同的教材对课标是怎么进行诠释的,取长补短,这样对全面深入理解新课标,把握核心内容有很大帮助。注意讲授多版本教材的交叉处,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对策7: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终身学习加强修养,才能适应课改的大潮。
3 困惑。
3.1 新课标笼统,不好把握,取舍多少,心中没底。有些问题课标中没有要求,但它在课本上出现,而且与课标所要求的问题相关联,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讲还是不讲?比如必修1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而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均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要讲到什么程度?讲分封制,不讲井田制能说清楚吗?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可以删、减教材但是教师删哪些、减哪些,不好把握。
3.2 没有针对新课标的配套练习,信度高、错面少的复习资料很少,“穿旧鞋走新路”。目前所用习题基本上还是根据旧课本编排的老题,老观点、老材料,有些题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不仅太难,太陈旧,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编一些题,但教师的时间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迫切地希望能见到有新意的、能体现当前课改精神的习题。
3.3 相应的会考、高考评价不明确,高考成绩对高中教学来说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评价。无论怎样进行改革,最终都要通过高考的检验。而且每年还要高考评比,学校之间比,学科之间比、学科内部比、班与班之间比,与年度荣誉、奖金挂钩。这种情况下谁敢不重视分数。我们年级现在开展小组学习,学生成长手册,如果将来的高考不参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评价的话,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以后的教学如何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会考,现在叫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是否挂钩?与平常的成长记录是否挂钩?现在我们都不可而知。还有文理分科后,理科班的教学难度很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