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合作、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结构 教学效率 优化 提高
伴随着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时代呼唤我们的教师要转换角色。为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义不容辞的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改革的实验中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说明“授人之鱼”只能饱餐一顿,“授人之渔”却终生受用。因此,我们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处于动脑、动手、动笔状态,让学生愉快地汲取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愿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1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预习纳入正式课堂,专设了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三种课堂形式。前一天先上预习课,随后上展示课和反馈课。
2 组织好预习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2.1 组建学习合作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隋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2.2 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问,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在合作学习巾,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以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巾,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
2.3 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而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 驾驭好展示课,让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应足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教给”的现成结论,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最后得以展示交流,达成共识。
3.1 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的展示空间。过去的的课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现在我们的展示课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贴耳”、机器性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这“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氛围,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展示的空间。
3.2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展示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精品”。对于同一个问题,各小组之问追求“同中求异”,不同的小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老师放手让学生展现出自己预习的“精品”,组与组之问互相争议、点评,在争议与评价中让问题“水落石出”。最后,在老师“一语点金”下,达成共识。
3.3 允许学生犯规,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打断其他同学发言脱口而出时,教师应用友善的态度允许学生犯规。因为很多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闪念间进发的。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学生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知识的积累、大胆的探究、实践的应用以及内在的转化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要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思考、观察。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自我提问开始的。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此时,教师对提出设想的几位学生以及提出问题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使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羡幕有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大大增强。
4 落实好反馈课,让老师、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一堂展示课后都带有一定的题量适中,难度均衡的课堂检测。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当堂反馈,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给予认真批阅。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处理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让学科带头学生先讲,老师再给予点拨,学生得以巩固。
自主、合作、探究这三方面组成一生中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如果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课堂是培养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课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这种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去自主探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产生终身乐于学习的愿望。
同仁们,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让我们教师去散发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明白在新课改中要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改,坚信课改路上,我们会沐浴春风;课改路上,我们会神采飞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