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法运用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讲授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或方法。学生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讲授,从他们爱听故事这点就可以看出,他们喜欢精彩生动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授课。讲授的内容不必强求“故事化”,教师也不要将授课全都变成讲故事。对于教科书中不具备故事氛围的内容,教师可换个方法,挖掘其亮点,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如此一来,学生会像听故事一样爱听。
  【关键词】情节性 曲折性 讲述者的确信性 修辞的多样性 声音的优美性
  
  Turn over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n senior history teaching
  Jin Weihe
  【Abstract】The teaching method is still the necessary means or way in senior history teaching. In fact, students do not exclude teachers’ instructing and we can see students like wonderful dramatic content from the point that they love stories. Therefore, teachers can adopt the way of telling stories to teach them. The content teachers have taught needs not seek for the “story quality”, but they also can not turning schoolteaching into telling stories. To the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at has not story atmosphere, teachers can change the teaching way to dig the shining dot of it and arouse students’ internal need, doing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will like to listen to history teachers.
  【Keywords】Scenario quality Labyrinthian quality Assuring quality of the teller Multiformity of trope Graceful quality of sound
  
  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中国,处在无序状态之中。自从学校关门,老师回家以后,新村、里弄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失学孩子的天堂。但是只要谁家的收音机在播讲故事或播放广播剧,孩子们又都会不约而同地聚拢到收音机旁,静心倾听。
  在历史教学中,不必去怀疑讲授法的作用和魅力。若问孩子:历史课上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在众多的回答中,“听老师讲故事”一定是名列榜首!
  但是,收音机广播的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有很大不同,简而言之大概有三点:课堂讲授可以比较充分地运用肢体语言加强说服和感染力,而收音机广播却不能够;收音机广播在事先的录音中可以进行充分的增删,可以掩盖消极性肢体语言对课程的干扰,课堂讲授却很难做到;播音员的口头表达专业素养一般要高于教师。
  两相比较,差不多利弊均势。进而想想,不难发现,课堂讲授不但有着自身的优势,其薄弱之处也不是不能克服的。使课堂达到学生乐于倾听的境界,并非遥不可及。
  精彩故事较之于一般的理论叙述,大概有以下几项特性:情节性;曲折性;讲述者的确信性;修辞的多样性;声音的优美性;肢体语言的得当性。
  如果历史课堂上的讲授能具备这六种性质之中的大部分或全部,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将会得到巩固。
  即便是课文的某些片断,只要它们具备了上述精彩故事的全部或部分特性,学生就乐于阅读。若教师以其为原始材料,经改编后讲述给学生,学生非常爱听。例如高中历史课本第二分册第8课的知识连接,就是较为典型的片段。抄录在下面:
  “汉景帝时,御史大人晁错看到诸侯王愈益骄横,提出‘削藩’主张,建议削减王国封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欲着手削减一些封国的领地。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纠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叛乱。景帝一度听信谗言,杀晁错以换取七国退兵。然而刘濞非但不罢兵,还自称为帝。至此,景帝方才醒悟,派太尉周亚夫领兵东征,最终评定了叛乱。”
  在把上面这段文字用作讲授材料时,要进行一定的说明、增删或改造。首先,要把‘削藩’的含义讲清楚。其次,改“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这段文字为“其他诸侯国”――使讲授变得更为简洁、明了。经这样一整改,这个片段在已经具备的“情节性、曲折性”等特性的基础上,语言也更简练了。
  然而,历史书里也有许多不能或者不必“故事化”的内容。怎样处理这类材料,让学生乐于倾听,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进行分析和探究:
  例1:摘录课文:“王安石希望‘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结果却是国库收入虽有所增加,利民的目的没有真正达到。最典型的是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之时,把国家仓库的钱谷借贷给农民,待收获时连本加息偿还国家。此法的本意是限制大地主高利贷的过度盘剥,缓解农民的燃眉之急,国家也能从中增加财政收入。但原先认为能利国利民的好方法,施行之后,弊端丛生。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放贷的任务,不管百姓要不要借贷,硬性摊派,甚至预先扣除利息,弄得民间怨声载道。”
  这段文字是对一个国家的一项政策及其施行过程的概述,也是对由此演绎出来的数不清的精彩故事的具体概括。若硬要把它“改造”成为故事,从思维形式的角度考量,似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降了级。学生只要具备了一般的阅读能力,并静下心来读一读,就都能掌握这段文字所包含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依据材料的思路,不用经过过多修饰提炼,学生也会听得很投入。
  例2: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第21课的“文献选读”专栏里,记录了《梦溪笔谈》中对泥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描述,简洁而可操作性很强,完全可以作为教师讲授的原始文字资料。虽然它不具备故事的情节性,但是教师的讲授仍然可以轻松地表现出它的曲折性、讲述者的确信性、修辞的多样性、声音的优美性、肢体语言的得当性。这样的讲授用在课文学习的导入上,效果是比较好的。
  例3:在同一篇课文的正文里,还有一段文字:“《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写成的一本科学著作。沈括晚年移居梦溪园,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记述下来,题名为《梦溪园》。”
  我们可以引用有关沈括的生平故事,作讲授型导入;也可以根据我们南洋中学的科技教学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以“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为建构讲授词语的切入口。先告诉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经过头脑的加工,也有可能形成科学论文――这个道理对于这些正在参与研究性课程,并且担负着课题的同学来讲,是不会不感觉精彩的。然后再要求学生自学这段文字。
  例4: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与明朝“内阁制度”的比较。
  课程预设中,想要找到反映两种制度运作过程的历史故事,难度较大,即使有,也会因为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用起来效果反而事倍功半。本课教学目的重在比较,用虚构故事来反映真实的制度的一般的运作,会相对方便得多。加上这个主题的素材中的关键词(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皇帝、内阁等),适宜于用框线图加以联结。以这种框线图为依托,进行讲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将这种虚构故事制作成动画片,在播放中讲授,效果一定更好。
  受孩子普遍爱听故事的启发,我们再一次确信: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没有也不会过时。而讲授法的活用、多媒体对讲授法的支持是今天高中历史教学所要研究的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0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