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州 350007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体自尊量表、集体自尊量表、行为抑制量表对2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个体自尊与行为抑制及其三个维度:求助、支配、自信心呈显著负相关。②集体自尊与求助抑制、自信心抑制、亲密关系抑制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拒绝抑制、疏远抑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表现出不同维度的行为抑制。
【关键词】个体自尊 集体自尊 行为抑制7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Self-Esteem,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ong Youjuan
【Abstract】Objective: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self-esteem, collective self-esteem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Methods: 271 undergraduate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elf-Esteem Scale,the Collective Self-Esteem Scale and Beavioral Inhibition Scale. Results: ①Individual Self-Esteem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help-seeking, control, confidence. ②Collective Self-Esteem h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five dimensions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help-seeking, confidence, refusal, alienation and control. Conclution: Individual Self Esteem and Collective Esteem exist different aspects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Keywords】Individual Self-Esteem Collective Self-Esteem Behavioral Inhibition
行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是指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谱中某些行为一直受抑制,因而从不或很少表现[1]。如果这些被抑制的行为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适应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个体的行为抑制倾向就会造成适应上的困难[2]。
个体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的稳定的评价和接纳,用以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3]。
集体自尊(Collective 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一或多个群体成员的自我评估,它强调的是集体的价值感、尊重感或良好感。这些自我感受和自我评价来自于集体的特点、集体的能力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区别[4]。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者把自尊分为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进行细化研究,其主要领域集中在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抑郁、焦虑、自我和谐水平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并得出一定的结论。本研究试图探讨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以及这两种不同的自尊是否会有相同的抑制行为。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选取福州某一高校大学生共300名,发放、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为90.3%,其中男123名,女148名。
1.2 研究工具。
1.2.1 个体自尊量表(SES):此量表由 Rosenberg编制。由10道题组成,采用4点计分法,从1(很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示个体拥有越高的积极自我评估[5]。
1.2.2 集体自尊量表(CSES):采用Luhtanen等的集体自尊量表[6],该量表由16道题组成,分为集体成员自尊、内在集体自尊、外在集体自尊和集体认同4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含4个条目。
1.2.3 行为抑制量表(BIS):采用王登峰、崔红等人编制的行为抑制量表,该量表由63个项目组成,由6个因素组成,分别测量个体对求助、支配、自信心、拒绝、亲密关系、疏远的抑制量表。
1.3 统计分析。全部数据用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个体自尊、集体自尊总分与行为抑制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1)。表1给出了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总分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可以发现,个体自尊与求助抑制、支配抑制、自信心抑制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拒绝抑制、亲密抑制、疏远抑制无显著关系;集体自尊与求助抑制、自信心抑制、亲密关系抑制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拒绝抑制、疏远抑制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支配无显著相关。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出现了不同行为抑制。
注:1、2、3、4、5、6、7分别代表行为抑制总分及其6个维度:求助、支配、自信心、拒绝、亲密关系、疏远。*P<0.05;**P<0.01;***P<0.001,下同。
2.2 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和行为抑制的回归分析(见表2)。为了更好探明个人自尊、集体自尊各自对行为抑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以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为自变量,以行为抑制总分及其6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2表明,个体自尊对求助抑制、支配抑制、自信心抑制的预测作用显著,分别解释其变异的21%、7%、19%。集体自尊对求助抑制、自信心抑制、拒绝抑制、亲密关系抑制、疏远抑制的预测作用显著,能够解释其变异的20%、18%、4%、4%、5%。
3.讨论。个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受,其水平高低是否会影响行为抑制表现?集体自尊是个体对来源于社会群体的自我概念的评估,其水平高低是否也会影响行为抑制的表现?而这两种自尊是否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抑制?
本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自尊可以显著预测行为抑制,并与求助、支配、自信心抑制呈现显著负相关,即个体自尊水平越高越没有出现求助、支配、自信心抑制,自尊水平较低则反之。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对自我评价越积极,所以在求助行为中,不会关注对方是否因此会对自己有负性的评价,也不会过多抑制自己的求助行为。而个体自尊水平较低的个体,在求助行为中,可能觉得向别人求助是一种自身能力的低下,往往担心对方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所以在求助时出现更多的犹豫,从而抑制求助行为。在支配行为中,由于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对自我能力评价较低,便不敢积极表现自己,也较少出现对别人的支配行为。同时,由于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自尊较低的个体缺乏自信心。
与个体自尊相比,集体自尊与求助抑制和自信心抑制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的是,集体自尊与拒绝抑制及疏远抑制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亲密关系的抑制呈负相关。集体自尊水平较高的人,感觉到自己在所属群体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并对所属群体有较积极的影响,对群体的其他成员也有较多正面的评价,因此会出现一种群体责任感,其表现出亲密性行为,而抑制了拒绝与疏远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崔红.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6.29(1):7~8
2 王登峰.变态心理学.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2
3 彭莉、范兴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5(1):58~60
4 王凤姿、产文良.大学生个人自尊、集体自尊与自我和谐水平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24~1226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9~320
6 张力为.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10
7 王登峰.大学生行为抑制特点与行为抑制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2004.27(6):1490~1493
8 Branden N.自尊的六大支柱[M].吴齐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9 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3):29~40
10 张向葵、田录梅.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0~141
11 张林、徐强.自我概念和个体自尊、集体自尊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09~613
12 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15(6):612~6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