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中“人本”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苏省淮安市白马湖中学 淮安 223200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质疑问难的学生如凤毛麟角。目前,《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应用拓展、反思、布置作业的课堂教学结构给了我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应体现“人本意识”,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以个体的自我完善为崇高的目标教育,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价值观教育。数学教学中加强“人本”意识的渗透,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1.“人本”意识的渗透体现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精神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接受性、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
  1.1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只有热爱数学,才能有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1.2 分层次设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全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一个班级内,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若按同一个目标进行教学,势必造成“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从而导致学生不愿“参与”到教学活动去。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依据大纲,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把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成几个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不同程度的数学。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人本”意识的渗透体现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我价值的鼓励实现,使其从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喜悦。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是认知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显著特点是给学生无限的创新空间,这种空间或许是前人已认知的,但学生尚未知的,也可能是至今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决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善于总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同时,这种总结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再次创造打下基础。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基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让学生充分理解,同时,问题的提出要自然,要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不要越俎代庖,最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充分表达所获得的重要成果。
  其次,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收集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及时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
  2.2 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始终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后进生创造情境,设计他们成功的机会;在课外,善于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自我实现的喜悦促使他们有心理上要学习的需求,有了心理上的需求,才有心理上的参与,才能达到在行为上的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人本”意识的渗透体现于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捷报频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连获总分第一。但是,在赛后的问题讨论会上,欧美国家的中学生向竞赛委员会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只字未提。此外,在中学生中调查表明: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初中年级中占78%,高中年级占37%,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初中年级中占51%,高中年级占6.1%。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不能不令人担忧。
  数学能力是学生通过思考,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从而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本领。因此,可以看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体现少年儿童的内在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鲜、陌生的事物,问个为什么,这本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常规、旧式的教学方法中,被那些把自己当作课堂中真理的化身的教师逐步扼杀,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解题的机器,进而不再去联想,不再去创造。为解决这种现状,我们需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学生本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造。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进而提出问题的时间。
  ①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状况来看,从“无疑”到有勇气在众人面前提问较难。因此,应提出“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课堂是允许出现各种知识错误的乐园”等口号。例如学习因式分解时,在分组讨论后,有一位同学发言,他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式分解?”结果引起了哄堂大笑,然而教师却抓住个问题,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角度展开谈论,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问题”有提的必要。
  ②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把“句号”变为“问号”。在教学中,教师讲多了,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应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老师应是参与者,此外,还要扮演一个“差生”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小先生”,同时激励学生敢于把“句号”变成“问号”。
  实践证明,“人本”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