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给你的课堂增添色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的语言应该努力追求美的境界,一、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辞,而且通俗易懂,二、亲切自然。三、优美生动。(1)教学语言富于文采美。(2)优美生动的语言还应有和谐的节奏。四、具有启发性,
  [关键词]教师 课堂语言 艺术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之一的语言应该努力追求美的境界。
  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是一种在科学性、规范性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美的语言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怎样的语言才是学生认同的美的语言呢?
  1 清楚明白,通俗易懂。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含含糊糊,闪烁其辞,杂乱无章,学生就会如云里雾里,得益基微。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平时应善于用通俗的话语来上课。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区别,前者作用于人的听觉,后者作用于人的视觉,因而口头语言较书面语言来说,通俗易懂更为重要。如果照本宣读课本上的书面语言,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学会用浅显的语言,讲述就会具体易懂。语言是否通俗易懂,还有赖于造句的能力。在组织教学用语时应注意长句短化,繁句化简。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而且通俗易懂,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教学质量很高。
  2 亲切自然。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有的语调平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语言严厉,使学生感到盛气凌人;有的居高临下,总以“传道者”、“知识权威”自居,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啊,有着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语文课能没有兴趣吗?
  3 优美生动。同样的语文课,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学生索然寡味,如同嚼蜡;有的教师上得妙趣如生,学生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的教师语言平淡无味,僵化呆板,有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生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认为:“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她正是用自己优美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粘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到:
  3.1 教学语言富于文采美。这样,可引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如,学《论求知》一文后,欲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排比句式写一段话,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写,而是搭了一个扶手,铺了一座桥.――设计了一个三列式的句子,让学生接下去。我深情地吟道:“祖国啊!你是展翅的――”学生很快心领神会地接吟“雄鹰”;我念“祖国啊!你是腾飞的――”学生欣然地应“巨龙”;我道;“祖国啊!你是永生的――”学生齐答“凤凰”。此一应答,错落有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再让学生仿此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学生一气呵成,并出奇的成功。
  3.2 优美生动的语言还应有和谐的节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处理的恰当,能和音乐欣赏一样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马卡连柯曾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教育专家们或谆谆告诫,或亲自垂范,无非是要说明一点,教师的课堂语言不能如一池静水,无波无澜。总是一个腔调,一种语速,一味的平铺直叙只能把学生带入昏昏欲睡的境界,而适时适度的语速、语调的抑扬却能使课堂变得起伏有致,富有生气。教师范读时就得由字得言,由言得意,由意得情,由情得味,读出名篇佳作的音韵美和魅力。如《天上的街市》,要读出浅吟低唱的韵昧:读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是闪着无数的星星……”时,如蓝天流云,小溪潺潺,温婉绵延;读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时,惊喜异常,激情如火,令人神思飞扬;读第四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时,甜美舒缓;读第四节“我想,他们此刻……”时,温婉感人,余韵悠然。教师的甜美的语调,亲切的表情,丰富的情感把学生带入那美妙神秘的太空,长久地沉浸在无限的遐思之中,同时受到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熏陶。
  4 具有启发性。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4.1 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在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4.2 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和审美观。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4.3 富于想象。教材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象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还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
  综上所述,一名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语文教师通过“信号之信号”――语言的魅力,一下子攫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屏息静气、凝神倾听的时候,他的富有吸摄性、启迪性,鼓动性语言,已经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调整学生漠视语文、小觑语文的心态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喜爱语文了,并且情绪高涨地自觉地猎取知识了。诚然,达到语言美的境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但只要我们想想“良璞授于贱工,器之陋也”的道理,刘禹锡的“常恨言语浅,不如入意深”的名言,便会勾起万端感慨,也就有了“耐得半宵寒”的刻苦钻研与奉献的精神,最终达到能“粘”住学生,牵人情思的语言境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