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培训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村师资队伍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笔者对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 教师队伍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各地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农村学校日新月异。然而与不断改善的硬件形成反差的是,很多地方农村教师素质停滞不前,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加大。一些农村教育专家分析指出,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我国农村中小学占全部中小学的绝对多数,如果说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明天的面貌的话,那么中国的明天会怎样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今天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正在承担我国农村数亿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民族的未来。那么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怎样呢?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呢?对此,本文尝试进行探讨:
  
  1 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
  
  1.1 教师待遇水平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差,教师待遇整体水平较低,无法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即使是当地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职称评定困难等问题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很多农村学校面临的头等问题。
  
  1.2 教师的学历含金量低。农村教师的构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都达标。尽管他们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3 学科结构不合理。由于教师的流动,加上所学非所教的人数多,有些教师只能是拔高使用,造成了教师基础知识薄弱。音美教师更稀少,在农村要找到一个合格的音美教师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开全学科,只能用非音美专业教师代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根本没有音美素质,音美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工作成了空话。学生整天单调无味的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厌恶学校、厌恶学习的现象,辍学现象时有发生。英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过硬,特别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小学基本没有英语专任教师,用非英语专业教师代课。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训练,对英语教学规律、教法知之甚少,对如何有效进行英语教学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口语基本功更差。众所周知,英语语言基本功不过硬就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给初中外语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尽管初中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一些小学内容,但由于所欠的知识很多,大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造成厌学、放弃英语学习的状况。
  
  1.4 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 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2.1 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责任感。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教育,旗帜鲜明地把师德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日程,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积极引导教师学习理解《规范》内容,把《规范》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准则,树立师德典型,激发师德情感,坚持他律与自律并举,重在内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谈心引领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树立新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穿于课程改革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地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3 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推进新课改以来,我们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福利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享受与城市教师一样的待遇。但还存在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子女上学、就业不便等困难,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为了稳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必须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第四,城市新聘用的教师和晋职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工作一定时间才可聘用和晋职。第五,落实城乡教师交流,派遣城市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到农村任职和工作,让农村校长、农村教师定期到市内学校学习培训。不走过场,落实到位。第六,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由高校定期培训,考试认证培训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 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并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中。第二,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与市内优秀学校教师手拉手活动,定期相互听评课,开展教科研活动,并纳入双方学校考核中,第三,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个人自学内容,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学期末写出教育教学的心得论文,作为教师考核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2.5 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变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信息。教学与科研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二者联系密切、相得益彰。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也是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科研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教育而科研,而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不是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学校和自身达标合格、评优、晋级等规定性要求而研究。这样的科研反而成了农村教师队伍提高的障碍。淮北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做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组织、资讯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指导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精选教育科研课题,要高度重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普适性、实用性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对教学方法及影响教学质量的研究。”这是一种务实的导向,为学校教科研范围定了位,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校长要挂帅,要成为教科研的领导者、组织者、研究者、指导者和服务者。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了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