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维 张扬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①鼓励提问,放手质疑;②自感自悟,拓展思维空间;③与文本“对话”,扩展延伸;④设计“弹性”练习,激活发散思维。
【关键词】放手 自感自悟 扩展 激活
Make the thought fly and make the individuality widely known
Liang Aitong
【Abstract】In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special feeling, special experience and special understanding. ① Encourage students to ask and let them go to oppugn. ② Make studentscomprehend by themselves and expand the thinking space. ③ “Talk” with the text to expand and extend. ④ Design the “stretch” exercise to activate the divergent thought.
【Keywords】Letting goSelf inductance and self comprehensionExpandingActivation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独特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读书、说话,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尽情地倾吐他们的心声。使学生通过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获得成功。
1.鼓励提问,放手质疑。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事实证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内在潜能的开掘。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借箭”的过程教师可采用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首先,在学生已认真读文后,让一部分同学扮演“鲁肃”,一部分同学扮演“诸葛亮”,表演整个借箭的过程。其余同学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鲁肃,你明明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还要借箭给诸葛亮?”“诸葛亮,你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四更的时候出发?”扮演者也可以向其他同学提问……整节课内容非常充实,学生情绪高涨,充满自信,敢于发问,勇于挑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读书质疑,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精神。
2.自感自悟,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设计,还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交流中,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特点,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这样,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
例如教《手不释卷》这篇阅读短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大多数学生说要学习吕蒙那种“手不释卷”的读书精神。这个答案无疑是“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说要学习孙权那种关心、爱护别人的精神。也有的学生说要学习吕蒙那种知错就改的品质。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也行。正是有了这样宽松的环境,学生才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并敢于就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激发了独特思维的火花。
3.与文本“对话”,扩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其间,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没有学生的“潜心会文本”,其它任何形式的对话便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可张扬学生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能力。
如教学《田忌赛马》这课时,在最后的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给齐威王写信”。把写信、提建议、人物性格分析、续编故事等多项读写活动巧妙地整合,是一项融观察、分析、想象、推理、判断为一体的多维度、高效率的思维活动。当学生以大臣的身份、儿子的身份、百姓的身份、朋友的身份等等,站在各自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话的实质已经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这就不仅是和文本对话,而且是和历史交谈。对话内容大多充满了儿童情趣,有的还比较深刻,道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独特体验。又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假如你是作者史铁生,而今天又正好是清明节,面对母亲的遗像,你想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这时就会触“境”生情,纷纷举手,畅所欲言。
4.设计“弹性”练习,激活发散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各种练习材料加以提炼和编排,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教学古诗《游子吟》,在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那你们是否也爱自己的妈妈呢?请选择一种方式来表达你对妈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①感情朗诵《游子吟》。
②自己作诗。
③唱一首歌。
④为妈妈做一些事。
⑤对妈妈说几句话。
由于练习题的设计难易适中,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脸蛋也因兴奋而溢得通红。这样一来,就为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方位的探讨、多层面的解决问题开拓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展开发散思维与研讨。
总之,教师要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想方设法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