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模式、教学思想都远远还没有定型。由于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几个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突出的技术应用性、迅速的变化性和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通过举例来和大家探讨几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分层教学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这是我国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延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中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我们现行的新课改中,倡导广大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其中的“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的创造性设计、构思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情绪方面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很好的为学生营造恰如其分的以人为本的具有个性化的人文主义学习情趣和愉快的学习心理环境。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的设计要紧紧联系他们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要预测学生对这些任务会出现怎样的心理反应,以便有效保障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和课堂学习环境。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查找信息、下载信息、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进行实时交流等。对于“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这样大大培养了学生探索、协作、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让他们玩一会儿益智游戏等。
  
  二、采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给初二学生上Flash的引导线时,先不说明,先讲对象的直线运动,然后学生操作熟练之后,学生就会直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难道对象只能直线运动吗?那怎么让它做曲线运动?实际生活中的事物都不是直线运动,如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动画。发现问题后就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试着去探索,教师只是点拨,提示,最后点评。这样的教学就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发现教学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首先,教师要引出“发现点”。这个“发现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围绕“发现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发现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发现”。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发现”的内容,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发现”。在教师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的实践,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的喜悦比单纯教师知识的传授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采用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次教学,培养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的分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准备和提炼适合学生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这点很关键,也比较难把握,基本原则是:中等层次的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其他层次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要求或提高难度、深度。现在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其实就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必学内容,如Windows基础知识,Word,第二层为带*号的选学内容,如PowerPoint、动画自己做等。基础层的学生学习内容为第一层,较高层的学生学习内容为第一层+第二层。当然,对有些确实优秀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开开小灶”,增加一些“伙食”,让他们吃饱吃足。比如可以为这些同学增加网页制作,Photoshop、Flash等内容,让他们尝试制作简单的网站和动画。
  例如笔者在教学Powerpoint中“文本框插入”这个内容时,我制定了和学生三个层次相对应的三层任务,如下表:
  
  这样的教学,既满足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浓厚、和谐。非常圆满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做到精讲多练。每节课不同层次的要求、目的、任务要明确。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要求以外的内容。另外,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每节课都可请几位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帮助。
  
  四、小组协助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一般活动过程是:教师向各小组布置研究课题,给以必要的说明,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网络资源,然后由学生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电脑作品等)展示出来。
  例如:笔者在教完Word后,要求学生自拟主题,分组制作一份电子报刊,每四人一组,可以安排小组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收集信息。学生在小组内,按照组长的分工,分别查找符合自己拟定主题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图片、小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然后进行讨论,形成共识,最后共同完成作品,分大组互相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并互相评价作品,最后教师再给出最后的点评和评价。
  
  五、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由于其知识信息更新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科整合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笔者认为,中学阶段在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各学科之间、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和谐渗透式教学,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以网络为平台,有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探索更加适合学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复兴,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4)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倪莉.网上信息资源与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2000,(2)
  [4]刘美桃.信息素质定义的发展与评价标准[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1).
  [5]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2):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