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策略,提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戴龙新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言以蔽之:课堂评价应激励人人成功。由于受传统课堂的影响,长期以来,对科学课堂探究的评价仍不能摆脱过去的弊端。目标笼统、主体单一、内容空泛、忽视过程等顽症依然存在,它们已影响了科学教学的探究。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新课标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落实呢?本人经过实践,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提倡“人本”意识,注重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人本意识,在实现课堂探究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亦是如此,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地位,科学探究中,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具体表现为: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施教学的主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活动的唯一评价者,它在评价过程中更多地担任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而学教者――学生已经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采用一定的评价方式,如自评和互评等形式,参与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对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我们还将一些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家长、社会相关成员也被邀请加入评价与测评,这有利于家长、社会成员更好地了解科学学科特点和要求,及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让教育更具广泛性。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有国外教育学者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提出相应的五种评价方式:(1)选择既定答案:让学生从数项选择中选出正确或最好的一个答案;(2)建构答案:让学生根据开放式问题或活动,建构一个答案;(3)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制作的具体作品;(4)表现评价:涉及学生的实际表现。与成果评价相区别,表现评价更侧重学生的整体表现。
二、侧重“过程”意识,强调内容的实效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过去象征性的课堂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方式单一、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你真棒”,麻木了的“鼓鼓掌”,仅仅在精神上有短暂的鼓励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没有对学生具体的思考方式、探究行为形成指导。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表扬有与无无所谓,没什么价值。细细探究下,这样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出教者态度上的浮躁,更反映出课堂探究引导调控意识的缺失。
三、讲究“激励”意识,实现标准的差异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都说十个手指有长短,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因此,在对学生课堂探究的评价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把握根本原则,明确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人为地区分优劣,更不是为升学目的而将学生区分开来,而应该更多地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们要充分尊重、鼓励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为主,促使学生在课堂探究中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并能经常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不同的后天能力。先天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再加上知识、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所以在评价时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评价时既兼顾公平又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立足“长远”意识。注重体系的长期化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虽不像考验一个人那么长久,但教育学生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对于学生的评价同样也不应该着眼于一节课的表现、收获,而应该放眼长远,将课堂探究与培养学生科学能力、习惯、价值观的长期目标相结合,在评价中不断完善改进,注重积累反馈,形成长期效应。这里我们采用“小牛顿、小爱因斯坦”“小爱迪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包括:实验情况记录单、观察情况记录表、教师和同学评语、科学日记、实验的成果(文字、图)、课外学习情况记录、收集的课外科学资料、课外观察活动的情况记载、采集实验物品的情况、课外新发现等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全面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采用弹性大的开放性测试形式,通过描述、书面解答、现场操作等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科学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以一种新理念、新尺度去衡量学生,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准确高效地运用各种评价策略,让科学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采用正确适合的策略,科学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以一种新理念、新尺度去衡量学生,这对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它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树立长期意识,以人为本,注重过程,采用激励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得以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