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背诵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主要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课文的方法叫背诵。传统语文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是适合我们民族的语言、思维、心理特点的,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探讨、借鉴,尤其是根据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厦门大学教授韩国磐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读书要做好基本功,基本功之一,就是勤读多背。”巴金在回忆自己的创作历程中也曾谈到,他的文学创作得益于小时候在私塾里背的《古文观止》。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就是摄取信息。一篇文章储存的信息是丰富的,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无论怎样讲怎样注,也只能揭示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在揭示这部分信息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舍弃了其余的信息。但将全文背诵下来,那就等于在事实上摄取了它的全部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原来不理解的信息自然会逐渐理解,而且,能在需要的时候,把有关部分提出来,从中收益无穷。古人讲“书到用时方恨少”,恐怕不仅指买得少,更主要的还是指读得少,背得少。
  
  一、背诵的重要性
  
  1.背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小学生长于记忆,长于形象思维,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就能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说,小学语文大多数课文平白如话,只要多读就可以理解,所以,小学生语文学习不需要教师进行超越学生接受程度的深层次的“讲深讲透”,也不必穷追不舍,问个不休。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还不能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并不困难。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就可以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改造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从而成为学生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文蕴含的道德教育、人生哲理,也可以随着儿童人生经验的拓展而不断有新的感悟。可以说,背诵是吸收、记忆、储存、积累规范化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2.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阅读教学中注重熟读背诵,并非只为了阅读的需要,至少有一半是为了写作。强调阅读对写作的意义,正是抓住了人类学习语言的真谛。语言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就是――模仿。口头语言的学习是如此,小孩子学说话,谁也不给他讲词义句式;书面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写文章,往往先模仿别人的文章。要能模仿,就得多读熟读,熟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的程度,所谓“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表现了这个道理。不熟读文章,而去分析它的词句段篇,对学生学习写作是无济于事的,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况且,课文文质兼美,有中心,有内容,有条理,句子通顺,语言生动。通过大量背诵课文,胸中积累许多范本,从中逐步领悟遣词造句的规律,领悟到句、段、篇的正确写法,就能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二、科学地加强背诵训练
  
  前人告诉我们:学理如筑塔,学文如积沙。学习语文不像学习数理化那样,要循着严谨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习语文,重在积累。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属积累性阅读。为此,背诵尤为重要,当然不能像私塾里读书那样苦记硬背,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感”的积淀、“知”的积累时,还须寻找一个有效的科学方式,使学生乐于背诵,乐于积累。
  1.要激发学生对背诵的兴趣。要使学生对背诵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产生背诵的欲望,这是学生克服困难,坚持背诵的前提。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办法,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章蕴含的感情,体会其语言的美妙。这样,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了,能品味了,不管朗读多少遍,也不会觉得厌烦,甚至乐此不疲。在这一遍又一遍看似重复的有感情朗读之中,学生们逐步形成了牢固的记忆,也能熟练地背诵了。
  2.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一切知识,机械记忆的效果总不如意义识记。意义识记,就是理解记忆。理解了,再去背诵,效果往往强于死记硬背。比如在背诵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如果不理解意思,孤立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就有7个组块,要记住它就有点吃力。如果理解了,第一句就是一个画面:秋天的深夜,明月低沉,乌鸦啼叫,逼人的寒气使人觉得清霜从天而降。学生先建立意义联系,再进行背诵,就容易多了。
  3.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建立记忆的支撑点。记忆的“支撑点”一般是重点词,一段话的中心句或第一句等。例如,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首句、首字、过渡句为记忆的支撑进行识记、背诵。抓住了这些“支撑点”,就比较容易检索贮存着的信息。这好比打仗,先占领几个据点,然后逐步扩大阵地,如《少年闰土》的第四段,就可以用“盼望”、“来了”、“圆脸”、“熟识”等词来记。
  4.要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忆。(1)理清课文的线索,加强记忆的条理性。理清线索,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记忆网络,明确记忆材料中的内在逻辑联系。要求背诵的内容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如《观潮》的第3自然段一共四句话,第1句讲远处传来响声,第2句讲人声鼎沸,第3句讲江面风平浪静,第4句讲响声大了,出现白线,人群沸腾。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这个自然段内容的逻辑关系,抓住了这条线索,识记的速度就会加快,效率就能提高。
  (2)动员多种感觉参加背诵。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用口诵读,那么,只在相关的大脑皮层留下一部分痕迹,如果动员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不仅用口读,而且用耳听,用眼看,用手写等等多种活动上相配合,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多种彼此接近的记忆的痕迹。以后只要有一种刺激信号出现,便可以引起几种痕迹的“激活”,就容易保持,容易回忆。所以,用多种感觉参加背诵,效果较一种感官参加为好。
  (3)要及时强化。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都是先快后慢,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在大脑皮层中留下的痕迹容易消退,所以,应及时组织学生背诵,及时组织复习巩固,复习应该赶在遗忘之前。如果等遗忘后再要求学生重背,那么,对学生的大脑皮层来讲,就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了。
  (4)帮助学生克服记忆的难点。记忆的难点是指容易背错的地方和不易回忆起来的地方。老师对“难点”应事先提醒,并把这些地方当作重点让学生先背下来,如《少年闰土》第一段,其中“我便飞跑地去看”极易背成“我便飞跑着去看”或“我便飞快地跑去看”,教师估计到这一难点,先指点一下,就可以避免这种错误。
  (5)引导学生建立记忆的链条。儿童开始学习背诵,往往背了上句不接下句,由于儿童在记忆仓库里还未形成牢固的链条,此时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儿童就能使前后环节连接起来,有顺序地背下去。一般背诵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文章时,教师可提示背诵每段开头的一句话,或者提示较难背诵的语句。对于整篇文章,一般情况下,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前后部分都比较容易背,对中间部分的背诵,学生往往感到困难,形成难点,教师要对中间部分多加指导,建立意义联系,有利于背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的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的确,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3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