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继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探索,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即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中介,对疑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新经验、新方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摆在重要的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探索意识呢?
  一、激趣生疑。培养探索意识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由于探索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探索才算真正萌发。清代教育家王绪在实际教学中就非常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故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诘问之,令其善疑,诱以审问”。学生具有好奇、探索的认知特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小心翼翼地爱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适时进行强化,使之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突出主体。关注探索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渡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起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要特别关注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努力。探索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某项知识结果,而是强调学生主体自己发现知识和问题,重视自我发现、自我体验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来感受数学、体验数学,这样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改组、整合等综合运用的能力,特别是完善人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丰富形式,提供探索的空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索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自主性探索
  自主性探索即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主动地来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利用旧知探索解决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发现通过自学仍未能理解的一些新知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索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的探索。
  2.合作性探索
  合作性探索是相对于自主性探索而言的。不论是在课前进行的自主性探索,还是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探索,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教育对象的水平层次不同,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能解决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通过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进行合作性探索。教师在旁边倾听着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适时把握学生间相互的信息,以便于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3.实践性探索
  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继续与延伸,是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按照教材内容制作学具、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复习回顾了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在明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糊长方体纸盒”,要求接缝处不得重叠,可用透明胶带贴牢。学生通过剪剪、贴贴,既动手又动脑。掌握了多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四、因势利导,掌握探索的方法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
  1.通过观察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算式间的变化规律: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变化了?怎样变化的?由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得出结论。
  2.通过操作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学生理解“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观察圆柱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一张长方形硬纸,围住圆柱模型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几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后的长方形长及宽与圆柱的关系;然后概括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通过猜测进行探索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学生提出:分数除法可以用分子除以分子作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作分母。教师对于这样的猜测和发问,首先予以鼓励,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验证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通过验证,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这种方法只有当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都能整除时,才能适用。(2)而课本上的分数除法法则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同时对课本上的法则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者单位 江苏省澡阳市东升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5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