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填空的有效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丹华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通常会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写阅读感受,但这些为填空而填空的练习,其目的只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对真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并无帮助。阅读教学中填空应明确目的、关注写法、创新形式,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填空 有效利用
填空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体现“以练代讲”“读写结合”以及“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平台之一。然而,因为教师的着眼点只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形式的需要,而忽视了“填空”这一手段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训练意义,常常会出现:填空的目的不明,只关注文章内容而未关注言语形式,只为了完成填空而未能渗透学法指导等教学误区。这样的填空,常常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设计并运用好填空,帮助学生建立阅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呢?我想针对日常教学中运用填空的无效现象,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使填空真正为阅读教学“点睛”。
一、明确目的,概括内容和提炼方法并行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运用填空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最普遍的做法。但很多老师往往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出示一个填空题,填完了,课文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这样的填空,只是老师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抽去一些词语,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这些隐去的词语再现出来。如果离开了这样的填空,学生不可能会概括地如此精炼和准确。因此,这样的填空,训练的只是学生填词成句的能力,对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能力并无帮助。这正如沈大安老师在给我们做题为《阅读教学走向何方》的讲座时所指出的:“训练小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重要,我们现在已经在做了,但是几乎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借助填空这一平台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关键是要运用填空,从中提炼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形成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如《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情节略为复杂,初读课文后,我们可先帮助学生梳理出主要的人物、事物,然后运用填空把主要的人物和事物串联成主要事件,概括为“我”为康威老先生以衫换鞋,康威老先生为“我”以狗换衫。同时,在完成填空的过程中提炼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内容有奥妙,分清主次很重要,主要事件讲清楚,次要人事可去掉”。再如《争吵》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可以运用“借题猜想来概括内容”的方法,根据学生第一次读课题时最想知道的内容,梳理出三个关键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何争吵,结果如何?再通过串联三个问题的答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提炼出学法:抓住课题来提问,再通过梳理问题的答案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好方法!诸如此类的填空,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提炼出学法,容易使学生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运用于独立阅读之中。
二、关注写法,挖掘内涵和运用语言共进
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特别对小学生来说,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最基本的任务。课文中往往会有一些精美片段和关键语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要抓住这些句段,来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为了避免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我们往往也会采用填空的形式,如: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的语句是(),因为()。或者:读了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了()。看似是从“内容分析式”转向了“读写结合式”,但这样的填空形式同样也只是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而缺乏从语言形式上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这和内容分析式教学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王尚文教授在《言语形式四题》中明确指出: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别的课程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课文时,就要有意识地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去挖掘、发现文章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弄明白它是怎样去写的。这也为阅读教学中的填空设计指明了方向。如郭初阳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先朗读重点片段,再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重点段,最后还是以这个填空引导学生结合另外的场景仿说重点段。如此一“填”,教师便逐步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这样的“填空”,让人感觉到真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真正是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目标,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填空,要从仅仅关注课文内容、挖掘文本内涵,转向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层面上去,这样的填空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正如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们的填空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秘密”,领悟这个“秘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来运用这个“秘密”,进而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三、创新形式,学习课文和开发教材齐飞
如果每篇课文都以同样的填空形式让学生找重点语句,谈感受,说写法,学生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思维惰性,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填空的形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七颗钻石》时,我们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式填空,先画一个瓦罐的简笔画,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瓦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在瓦罐的四周写下变化的过程:空瓦罐――装满水的瓦罐――完好的瓦罐――银瓦罐――金瓦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上瓦罐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受,就更加形象直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时,可采用解读标点式填空,通过解读“?”和“!”的内涵以及从“?”到“!”的事例来设计填空,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领悟文章独特的表达方法。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三个儿子》时,可以运用表格式填空,分别说说在妈妈、老爷爷和“你”的眼中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便于学生比较、领悟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这句话中的深刻含义。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填空题,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打开学生的创造之门。让学生自己设计填空之前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和原有的认知经验,并结合年段特点和课文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接触文本,感悟文本,习得方法,提升能力。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增强用课文来帮助学生“学语文”的意识。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填空题,让学生真正明白文章该怎么去读,怎么去说,怎么去写,这也是对教材资源二度开发的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填空,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要由分析课文内容,转向以策略为导向,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使之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填空确实可以成为阅读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小学语文,2010(9).
[2]王尚文.言语形式四题.小学语文教师,2011(5).
[3]赵镜中.“教教材”和“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5).
[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C].河南教育出版社,19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