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标下初三数学复习凸显“四个注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兆高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标要求,从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数学思想渗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增强课堂学生学习效果、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整体全面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初三数学复习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初三复习 学法指导 思想渗透 课堂结构 个体差异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教学新理念在学科教学广泛渗透,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再加之当前中考内容对考查范围不再局限于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探索,问题解决和学习技能等方面,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要求更加明确,题型变得越来越生活化、实践性、灵活性。中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给广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新挑战与探索,初中毕业年级数学教师要适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和中考改革要求,在初三数学复习中,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做好文章。本人根据在毕业班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注重学习方法传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在初三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教学课型有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等三种形式,在进行这些课型教学时,可以根据课型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多做习题习惯,鼓励学生将学习体会和观点表达出来,把解题思维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探究、尝试,发现创造性证法及解法,并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没有运用,典型问题有没有弄懂弄通,出现的错误有没有定出改正措施等学习知识、技能形成方面进行深刻反思,有意识培养学生个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让学生做到学习数学知识有恒心、学好数学知识有信心、提升学习效率有决心,面对取得成绩平常心。
二、注重数学思想渗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互助合作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所采用的有效学习活动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将数学思想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代数数量和几何图形有机结合的数形思想进行充分运用。例如,在进行解答直角三角形中应用题和圆中运用相关定理求半径、弦长、弦心距的有关计算进行结合。二是符号表述思想。老师教会学生掌握运用符号表述数学道理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y=ax2+bx+c(a≠0)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画出不同的二次函数图象,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适当引导,归纳出内在规律。三是化归类比思想。比如,在圆的切线的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切线判定定理得出满足切线证明的两个条件,然后让学生得出已知切点和不知切点在圆上位置的两种不同类型切线证明题的解题思路。
三、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增强课堂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在中考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为追求课堂教学最大效率,“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如果对教学问题都面面俱到,体现不出教学内容知识重难点,势必会造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难以将教学重点讲清讲透。为此,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以点见面。如“已知以线段AB=a为直径圆的周长为C1=πa和面积为S1=14πa2时,求以AB的三分之一、n分之一的圆周长为C2=?C3=?…Cn=?”可用此法解。(2)以少总多。可以在关于有切点,连圆心,证垂直;无切点,作垂直、证半径的切线证明中得到灵活运用。
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生整体全面发展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追赶教学进度,挤占新课教学时间,进行总复习的不良倾向,学生思维被教师灌输压制,学习习惯得不到培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把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分析中考命题方向与学生学习水平相结合,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体现好中差生学习层次性;可以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堂练习分解成具有多梯度、多层次的小目标,设计具有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启发性问题,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逐步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设计基础题、熟练题、发展题等三种水平习题,使中、下等学生完成基础题、熟练题,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性造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较高层次习题出现“卡壳”时,可以设计铺垫性小题,让其攀上较高层次。比如,在讲解垂径定理及其推论(1)时,教师可以把原话叙述进行适当修改,提出“一条直线符合(1)经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4)平分弦所对的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任何两个条件,则也同时符合其他三个条件”。另外,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用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进行自评和互评,深化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其克服困难,学好数学信心,使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有重新的认识,将反馈、评价、指导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推动等导向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高作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