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俊霞

   摘 要:学习兴趣是指学习活动满足人的某些需要,从而推动人去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学习意向使得学生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韧,有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快感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数学课堂 兴趣 培养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当了解学生心理有哪些需要,因为这些需要促使着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学习的不同目标。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人心理活动的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他们除了学习的需要外,还有交往的需要,自尊、他尊的需要,老师喜欢、信任的需要等等。高中学生还不成熟,但他们已经感受到人生最大的满足,有许多是来源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享有的声誉和地位。如果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理的内驱力,驱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教师正是激起学习兴趣的诱因。因为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师生只有友好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家G・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你卷进问题的深浅程度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除非你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难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认知心理学中,“问题”是指一个人在有目的地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因而,问题的存在与否依赖于人已有的认知能力。而数学问题是指“以数学为内容,或者虽不以数学为内容,但必须运用数学概念、理论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处理的情境。在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事实上,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自生活,源自数学自身,还可以源自其他相关学科。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以此来诱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途径是:促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将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初次学习立体几何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你能用6根火柴摆出4个三角形吗?学生听了之后,立即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图;有的用火柴进行比划、试验;有的在低头沉思,寻求答案,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困惑,这时就为教学创设了一种好的问题情境,激起了他们探求答案的欲望。因为我们知道,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平面几何,考虑问题时往往局限于平面上。这时教师适度点拨,引导学生在空间中考虑问题,便可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教学中,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决不能随意,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探索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它是指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它是指学生的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是经过教师的启发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所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来提出问题,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在设计问题时,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当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度的点拨、引导,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思考。
  2.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引导要适时,语言语音要有启发性,叙述要注意“度”的控制,使学生处于心相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悱”的状态,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路和思想方法。
  3.问题要新而有趣
  呆板的直来直去的简单问题,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僵化,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问题时不要设计那些要求学生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设问角度要新颖,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三、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卢家楣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注意以情优教的程度有关,与运用情感因素较好的教师比例成正相关,与运用情感因素较差的教师比例成负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和投入;对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信、乐观;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深刻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情绪的紧张、焦虑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因素,注重以情优教,用情于教,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染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只要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渴望和探究的热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作者单位:青岛市胶南市第四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