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 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任务之一。新课标指出:“创新的能力离不开创新的欲望。一个麻木冷漠的人是不会有很强的创新欲望的,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受力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创新的欲望才会油然而生。”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迫在眉睫。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差异,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炼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承认这种差异,关注这种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就有过这么一次获得成功的尝试,这个环节令我至今难忘:在教学“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在学生弄清了“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学习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可以验算乘法。”此时我因势利导说:“很好,请大家用刚学过的知识验算24*36=1008是否正确。”然后让学生分组讨沦,并明确如下要求:1.先独立观察、判断,然后在组内各抒己见。2.相互s之间可以争论。3.鼓励标新立异。4.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极其热烈。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说出了各自的道理:
生1:我算出1008+36-28,而不是24,因此老师给出的题答案不对。
生2:1008+24=42,也能说明原来的题算错了。
生3:我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再乘一次,计算结果也不是1008。
生4:老师,我的方法简单,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话音未落,几乎全班学生同时“啊”的一声,将期待的目光一齐集中到生4身上。生4滔滔不绝地将他的见解道出:24的末位是4,36的末位是6,四六二十四,积的末位一定是4,不可能是8,所以,我可以肯定1008是错误的。他与众不同的想法使更多的学生受到启迪。学生们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生5抢着说:我们学过估算,把24看成20,36看成40,20x40=800,24x36接近800,所以24x36=1008不对。
听了生5的发言,学生们都点头称是。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分外明亮。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值得“求异”的发散点,创设激活学生求异思维的情境,那么,即使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也能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产生“求异”的欲望,鼓起与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的勇气。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在不断的冲突、碰撞中,他们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地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
二、关注过程,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
和成人相比,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他们在探究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参与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示范画了一个圆,在标出“圆”后,就让学生动手画圆,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猜猜,想想,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当学生回答得差不多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人都各自动手将刚才画的圆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想想,说说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此时,学生热情高涨,着手操作,反复实践,相互交流,动手记录。在交流时,有的说:“我们组发现了圆有无数条直径,无数条半径。”有的说:“我们组发现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所行半径也相等。”有的说:“我们组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直径的一半。”话音刚落,另外一组的学生叫起来,说:“我们不同意,当我们用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比较时这句话就不成立了。”原先发言的学生连忙补充:“对,我没有将我们组的发现说完整,应该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也就是d=2r或r=/2d”在场的每一个学生都频频点头。还有的说:“我们组发现,圆有一个圆心,围成圆的线是曲线,这条曲线从起点到终点是同一个点,圆心可以确定圆的位置,圆心到圆上的线段是相等的,这就是半径,而半径可以确定圆的大小。”还有的说:“我能解决老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车轮会制作成圆形,因为同一个圆里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以圆形的车轮行驶时总能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行驶起来才平稳,而三角形的轮子就不具备这种功能了。”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了充分从事数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效的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基地,成了学生的乐园。每个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闪现出了思维的火花,得出了各自的独特体验,并将这种体验进行了有效的升华。学生创新精神的萌芽得到有效保护。
三、关注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要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的空间还给学生,把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有意地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母是3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3、3/5、58/60、2/15、1/2、90/120、24/90。当学生顺利完成时,我感觉对这样的问题的探索还可以再深入一些,就又出示了下面这道题:15/45=()/30。原本以为研究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只能是少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专利,没有想到竟会激起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学生们自觉地讨论起采,还找出了许多巧妙的方法:
生1:因为45是15的3倍,30是10的3倍,所以括号里应填10;
生2:因为把分母45平均分成3份,2份是3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5也应该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是10,所以括号里应填10;
生3:因为45+1.5=30,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15也应该除以1.5,得10。
生4:因为百15=1/3,1/3=10/30,所以15/4510/30。
当出现挑战性问题时,学生的思维突然受阻,受阻后产生的不平衡,促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地调整,学习的兴趣就会被点燃,每个人的个性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7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