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之外获得身心全面的持续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倡导科学与人文相平衡的大浪潮下,小学数学教育也要克服只注重计算、规律性知识的弊病,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本文在分析现有课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措施,旨在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持续发展 学生
  引言
  学生在数学发展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指,数学课堂除了能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需要外,还能获得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但从目前的数学课堂上看,还存在着诸如“满堂灌”、“一刀切”的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目标,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教学观念,进而优化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发展。[1]
  一、丰富新课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成功的课堂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不但在课程衔接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多采用复习旧知的方式进行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导入方式中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给课堂平添了乏味和无趣。因此,教师要首先对导入方式进行改变,从学生角度出发,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并由此深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四人一组,一人记录位置,三人人变换位置。然后找一个小组上台示范,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当有人向我们问路时,以“在左边”、“在右边”这样描述是否合适?会不会造成误解?以此引出新课的内容。此时,学生们的疑惑被激发出来出来,对课程内容有了兴趣。之后教师在学生们的兴趣点上进行讲解,便会更加有效率。[2]
  二、引导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表现
  比起枯燥的学习,小学生普遍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操作学习,让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操作这样的动态过程中,可以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且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知识进一步分析、思考,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三角形》这一课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一直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枯燥的定律不仅学生难理解,而且在运用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解释这一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分组准备2、3、4、5、6厘米的五根小棒,让他们用其中的任意三根摆出三角形。然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这其中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吗?2.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有什么规律?不能围成的有什么特点?3.综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很容易就总结出了规律,不仅形象有趣,而且记忆深刻。[3]
  三、搭建合作平台,开发持续潜能
  在现今社会中,善于合作是不可缺少的能力。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平台,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开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领路人”,所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障礙,并且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力求达到“跳起来摘个桃子。”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是很难发现长方体所有的特征的。这时,教师可以安排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别人的回答里补充自己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能力。
  四、构建开放式教学,给予学生自由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封闭的,教师采用问答法,往往是问到想要的答案就停止。但是,在发展学生可持续能力的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更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有空间展示自己的想法、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最大化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任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并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结合统计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这种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们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以什么为调查对象、如何调查、如何记录、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都可以由学生商讨之后决定。在这样的开放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让自己的设计独具新意。
  五、尊重学生个性,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中关注的群体是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们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厌学”转变为“愿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发散式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追求,关注学生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仙珍.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3):165-166.
  [2]白龙.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125.
  [3]李永梅.探究学生学习心理,促进高效课堂改革——数学高效课堂改革的几点尝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