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融入生活元素,取之于生活,再回馈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知数学,意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应在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的同时,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启发学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谈谈如何科学、巧妙地引导小学生自主学数学。
  一、建好学习小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面对当今更具个性和想法的孩子,在一个家庭里,几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都需要斗智斗勇,也未必“搞得定”,何况教师是一个人面对几十个学生。因此,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充分发挥学生资源,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带学生、学生评学生”的模式,将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不要小看这些孩子们,有时候,他们担当得“小老师”来,可是很有办法的。因为,只有学生更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当然,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让学生分担任务,不是推卸责任,放手不管,而是需要管理策略,幕后指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人人都能展示自己独有的才能,人人都能体验小小的成就感。因此,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笔者首先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组建学习小组。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才进一步按学生的住所、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4-6人小组。而智力因素按1:2:1进行分配。笔者认为,这能使每个学习小组既有和谐的学习气氛,又有“兵教兵”“兵带兵”“兵评兵”的土壤。如此,有效整合了组内成员的差异性,互补互惠,每组之间也能做到大致平衡,有利于良性的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组建好后,笔者便着手培养小组长。因为笔者深深地知道,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性。组长就是整个小组的领头羊,组长要是没有威信去带领好成员,学习小组也只是徒有虚名,会造成一盘散沙的局面,指挥不动;组长要是太能干也不行,什么都自己一个人做,不但影响效果,学习小组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因此,要先培养好一个具备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个人能力、统筹能力都俱佳的组长是关键。组长要善于发现小组成员的长、短处,扬长避短,将最好的“棋”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同时,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组间竞争,促进全面发展,笔者还坚持每个月在各小组之间民主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并进行总结和反思,极大地鼓励了学生,也提高了学习小组的整体能力。
  二、留足质疑空间
  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是问题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自动质疑的习惯。我们知道,孩子们在小的时候都爱问个“为什么?”其实这就是最好的质疑启蒙,可惜的是,我们做大人的往往没有这个意识,缺乏耐心,有的家长因为忙或者其他原因,总是嫌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烦,简单粗暴地拒绝回答甚至制止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渐渐地不敢再问。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还保留着爱问的习惯,有些学生却不爱问。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教师这个时候不加以引导,让不爱问的学生敢于求问,勇于质疑,到了中学、大学,这些学生往往就失去了探究学问的精神。
  数学教学更应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存疑、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提问,让“问”来引领学生的数学生涯,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去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发地产生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怎么可能有精力去“开小差”、打瞌睡?如,笔者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学生利用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找大数法”,得到“5”和“15”的最小公倍数是“15”,笔者随之提出:对于这个方法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请大胆地提出来。这时,学生各抒己见,尽管有些是错误的想法,笔者加以及时纠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通过这样的质疑探讨,给足学生质疑的空间,让学生勇于提问,提升了学生的思索能力。
  三、鼓足求异劲头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的个性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应笑对学生的差异性。任何一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如果制定了条条框框,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一个模式出来的学生。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慢慢磨灭,失去了教学色彩。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存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良好的发展,活出自我,发挥属于自己的特长,做最精彩的“自己”。如,在探讨“200厘米=分米”时,学生通过讨论出现了各种答案:有的说“因为200厘米=2米,2米=20分米,所以200厘米就等于20分米”;有的说“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200厘米就等于20分米......”听了他们的发言,笔者感受到学生的推理思维在活跃,赞许地点点头笑了,其他同学也纷纷报以掌声。正当笔者准备进一步小结的时候,平日基础较差的小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是猜的。”他边说边用脚步演示丈量教室的地砖,“100厘米有几块地砖,1米有几块地砖,10分米有几块地砖,以此类推。那么,200厘米的地砖与20分米的地砖是等同的。”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等量代换、推理逻辑等都是这样产生出来的,有的人等量换量能力强,有的人逻辑思维好,有的推理性强,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并及时指正不足之处。如小钟他敢于去尝试解题,而且能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笔者就及时地表扬了他,还特别肯定了他的“猜测法”。从这三个学生身上,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教师还得要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体会学习的乐趣。
  四、用好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关注知识体系与技能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愉悦的学习情感是发展学习的助力。每个过程都不一样,教师应及时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吝于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些阳光般的笑容告诉学生,“你有多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乐趣,让评价成为学生的指南针。相信,教师的积极评价,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扇窗户;多一个层面,就会多一些完美的灵魂。
  为此,笔者坚持为学生的自学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写评语,经常在学生的预习本、作业本上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评语。如,“很棒,学会提出问题,你离科学家又近了一步”“这个想法真有创意,可以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听吗?”“你手里有一把开启知识的钥匙,请继续努力加油”……发自内心的真诚评价的確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让学习变得更自主、快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