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魅力,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精心设计练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维活动暴露出来,并立足于将他们思考产生的丰富资源展开高质量的合作互动交流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良性循环中一路探究、实践。
  【关键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在数学这个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就必须在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方面下功夫。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及习惯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魅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兴趣。”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目的要求,利用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好问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诱发其好奇心升华为自主参与探究的欲望。如,教學“比例尺”一课,我首先拿出一张地图考考学生:“你们能根据地图知道潮州到北京有多远吗?”学生想了想都摇头。我接着说:“如果掌握了‘比例尺’后就可以知道地图上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这看似简单的话语顿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东西呢?这到底有什么“决窍”呢?学生求知若渴之情一旦被激起来,必定迫不急待地期望找出答案,自然而然成了主动探究者。又如教学“圆的半径”一内容,我这样设问:“我们骑的自行车、摩托车、坐的汽车,这些交通工具的轮子是什么形状?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兴趣盎然,不自觉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投入到探究“圆”的知识中。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所以在课堂上,我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营造良好气氛,消除学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心理障碍;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讨论、质疑问题的机会。时刻注意培养、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自主探索的心态。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特点,想把自己的认识、理解告诉别人。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时,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表扬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小天使们尽情表现,久而久之,学生必练就一套乐于思考探究,敢于发问,善于表达的本领。另外为防止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精心设计,讲究实效,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且有针对性、趣味性和思考性比较强的题目。
  众所周知,巩固练习课对于学生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括号后,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各种类型四则混合运算算式创设一个“畅游动物王国”的活动情境,引导同学们在“畅游动物王国”的过程中观察、发现、认识动物王国中一系列游览规则(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及帮助小动物们解决困难(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各种类型四则混合运算综合算式训练),创设问题也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化、趣味化、竞赛化,为各类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合作、探索、发现的机会及充分思考、合作探索、研究的时间,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借助于“游玩”进行练一练、帮一帮、比一比充分发挥各自和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共同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让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探究能力也在“乐”学中得到不断提升。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得到激发。他们不仅能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也敢于向更多未知的数学奥秘亮剑挑战。
  三、精心设计开放性练习,挖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算中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凑整的数目所吸引蒙蔽,没按照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有代表性的错误运算题,如,计算混合式题:236-36×4;8×125÷125×8,不少学生经常误计算成236-36×4=800,8×125÷125×8=1,这就是学生误将236-36和两个8×125相乘先算。这种错误是受简便凑整知识迁移的影响,忽略混淆了运算法则和顺序。纠错教学时可同时出示与之容易混淆的式子(236-36)×4,(8×125)÷(125×8)=1让学生自己进观察、对比、讨论分析,分别找出相应式子的异同,引导他们说说这些式子异同及的运算顺序的区别。理解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应从整体着手,审清题目不能轻易受数据蒙蔽误导”。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探究、训练中,知识难点的有效突破既能加深对若干次错误的认知,又能享受不断成长进步的喜悦。在这种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长,认真审题、灵活运用算理和法则进行运算的良好习惯逐步强化,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四、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提升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并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既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又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究创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组合作实验,然后讨论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结果,有的学生分别准备了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运用“倒水”“倒沙”的方法,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圆锥体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也有的学生把圆锥(实体)放入较大的圆柱、正方体或长方体容器里(装有水),让水完全淹没过圆锥体,通过求上升部分水或排出水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最后再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进行比较,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有的……学生方法迥异,但实验证明效果是一致的,学生既在兴趣盎然的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了知识,通过实践开阔思维视野又提升了创新能力。   又如教学“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二)”时,我先出示例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采取下列步骤解决疑难。
  ①引导学生读题,独立观察线段图,自主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方程并解方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列方程求解,分别发现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79×3+3X=357;3×(79+X)=357;357-3X=79×3;357-79×3=3X”)
  ②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分析、对比、谈谈不同的解法和数量关系式,自己选择比较喜欢的、便捷的、并符合列出方程解答思路的一种方法。
  ③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除了列方程求解外,还能不能运用用别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一系列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将自己完整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解决方法,而且通过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攻克了学习难关、挑战自我感受成功探究求知的乐趣。这样碰到问题时,学生总会不自觉地想方设法探索寻找新异的、更佳的解决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牢固,应用会更灵活,也能更好地促进数学之花扩散性思维向纵深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乐”中主动、持续参与其中,只有不断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长期工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魅力,结合教学实际,师生齐心协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精心设计练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主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思维活动暴露出来,并立足于将他们思考产生的豐富资源展开高质量的合作互动交流,学会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在良性循环中一路探究、一路实践不断走向数学海洋的更深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4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