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118-01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下面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的运用谈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课标》强调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求知欲,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我们可以用创设情境,来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項重要教学策略。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回家路上》一课时,我先给同学们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而且还办了一所动物学校。瞧,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正在回家的路上呢!你们看,他们在回家路上多么高兴啊!(多媒体出示情境图)仔细看图,能把你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踊跃地把从图上看到的情境说给同学听。)在回家的路上,大家看到了这么多的景物,真美啊!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同学们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逐步进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示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巧妙分组,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为了让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组织同学们按性格、特长等因素进行分组。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通过巧妙分组,同学齐心协力做事,通过合作成功,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比如,我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围一围、摆一摆、测一测等形式,使学生对周长有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说一说什么是周长,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从而对周长形成科学的认识。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去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小组学习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花边有多长》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分成8人小组,讨论:求花边有多长就是求黑板的什么?(周长)然后让他们分组测量黑板的长与宽,得出计算需要的数据。之后,引导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计算黑板的周长,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并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的答案很多:1.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34 + 12 + 34 + 12 = 92(分米);2.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34 ×2 + 12 ×2 = 92(分米);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34 + 12)× 2 = 92(分米)。
  我对他们的答案都给以肯定。然后继续引导他们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使他们认识到上面的方法中,第3种是最简便的。于是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规律,择优应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开拓学习思路和视野。
  三、重视探究学习,注重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中。例如,我在教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搭一搭》时,我首先向学生讲清这次动手操作的要求、做法,然后,让学生8人为一小组,每组分有5个小正方体,由各组长组织好学生按下面步骤进行操作,小组长作好记录。1.按老师出示的图来摆,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2.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3.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每完成一项内容教师就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
  通过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能正确的绘图和还原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在相互启发帮助下,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归依,三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坚持倡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6.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14,3-5.
  [3]王思静.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J].广东教育,2017,11:21-23.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3-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