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贫困县扶贫问题的调研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伽师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六十载扶贫开发的艰辛之路。在这六十年的峥嵘岁月里,伽师县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为落脚点,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经过六十年伽师县各族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以及上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扶贫帮困,使伽师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扶贫开发工作十分复杂,任务艰巨,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关键词:扶贫;贫困村;开发;创新;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9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22-02
伽师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全国的老、少、边、穷贫困县一样,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这六十载扶贫开发的艰辛之路。在这六十年的峥嵘岁月里,伽师县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为落脚点,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经过六十年伽师县各族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以及上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扶贫帮困,使伽师县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城乡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一、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果与经验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伽师县各级党委政政府以及各族党员干部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己任,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地域间贫困差距,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紧紧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扬长避短,发展产业经济,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1988年―2008年二十余年间共投入扶贫资金1.236亿元,使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450元,增长到2008年的29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88年增加6.5倍,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伽师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伽师县扶贫开发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开发工作主要经历了六个转变过程:一是由救济型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二是由扶持贫困乡镇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三是由封闭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转变;四是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五是由被动式扶贫向参与式扶贫转变;六是由单纯经济扶贫向全方位扶贫转变。这六个转变是伽师县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扶贫方式,与时俱进科学扶贫的具体体现。
新世纪扶贫开发以来,伽师县坚持以扶贫开发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立足伽师是一个地震多发带、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发展滞后的县情,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方针政策,认真总结多年扶贫开发工作经验,结合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建设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整合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农业立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城建带县、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在全县构建了大投入、大整合、大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了“县委政府统筹协调,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配套建设,整村建设,整村推进”的发展格局,通过加大“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扶贫贴息小额信贷,社会扶贫实施力度,把着力点放在抓项目建设上,做到项目覆盖到户,优惠政策到户,科技培训和推广到户,效益兑现到户。极大地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为贫困农户创造出了一条培训有政府“埋单”;务工有政府引导;增收有产业支撑;销售有协会带动;创业有信贷支持;发展有设施保障的脱贫致富路子,重点围绕“稳粮调棉、扩枣强畜、促瓜增棚、转劳外销、建房节水、增水增地”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特色伽师瓜产业,设施农业,红枣,畜牧业,劳务输出等五大产业,稳定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增收格局,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进展。
二、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风沙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简陋,贫困户居住分散,现有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加之县财政比较困难导致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建设效果不明显,村容村貌建设变化不显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全县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8个,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182个,贫困人口127780人。
(三)贫困户自我能动力较差,增产增收,摆脱贫困的能力和主动性差。
(四)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弱,信息匮乏,加之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是以粗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和“作坊式”手工业,因其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对周边带动作用不强,不能形成辐射效应,难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五)抗震安居工程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按照目前的政策,全县2008年至2009年的建房补助户数越来越少,贫困群众建房的困难也越来越大,加之城镇居民建抗震房不能享受资金补助,使城镇人口危房密度大、安全隐患多。
伽师县的扶贫开发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当前任务依然很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占58.4%,其中46%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文盲半文盲人口仍有不少,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难度非常大。此外,刚刚脱贫的人口经济能力还很脆弱,稍有变故就会返贫。因此,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扶贫开发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伽师县扶贫开发变化。
1.扶贫对象由特困人口到低收入贫困人口的变化。随着伽师县特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特困人口已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范围内,扶贫对象也随之进入以低收入贫困人口为重点的阶段,但由于伽师县经济财力有限,解决全县所有人民群众温饱的能力有限,部分低收入人口经不起自然灾害,疾病、市场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很容易出现饱而复饥、暖而复寒,仍然会成为扶贫重点对象。
2.贫困人口的贫困标准发生了变化。按照新阶段国家确定贫困人口标准882元,截止2008年底,伽师县低收入贫困人口约127780人。
3.扶贫目标由解决温饱问题到为实现小康创造条件的变化。解决温饱问题任务单一,而实现小康目标多样综合,集中反映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幅度。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人口,今后增收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前几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
4.扶贫内容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的变化。目前,伽师县贫困乡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低收入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劳动技能和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统筹发展就是扶贫开发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既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着眼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顾贫困乡村的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还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为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思想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5.扶贫方式由以户为单元到整村推进的变化。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要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以村为扶贫单元,每个村都有显著变化。但村与村之间却存在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领导定点和部门驻点在个别村没有完全到位。要加大落实帮扶措施和“五定”包扶到户责任制的力度,把群众参与机制,始终贯穿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全过程,落实到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促进解决一家一户可持续发展问题。
6.扶贫投资由规模投入到效益投入的变化。在扶贫资金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伽师县扶贫开发要立足现有资金规模,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要克服片面追求脱贫数量、收入指标的倾向,将收入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扶贫的实际成效,得到实际的利益。
作者单位:新疆伽师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陈粱.对提高我国农村扶贫效率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7.(02):51
[2]2006年中央1号文件.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喀什日报2006-01
[3]成思危.扶贫工作要坚持开发为主的方针[N].人民日报2006-11-29(6)
[4]刘慧.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皖西学院学报
[5]伽师县2008年统计局年报、扶贫办提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