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填补阅读课上的空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常德芳
孙子有言――“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下攻城”,当兵临城下之时,勿急于以胜者的姿态架梯拔城,给对方一点思考的余地,再施以仁者之心,智者之谋,往往可以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效果。
教学也同样如此,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适当地留下一点空白,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气。但这种空白在阅读课中往往会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黑洞。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面对教育方向、教育政策的改变,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阅读课的不足。
一、阅读目的的盲目性
现在大部分老师上阅读课,不进行书目的规定与选择,只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学生不知道,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上这节课他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许多老师是在无课可上的情况下,随机去上阅读课,这样的课对老师来说既轻松,又方便。
二、阅读内容的无类性
阅读内容的无类性,在高中教学中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教材中阅读篇目的无类,二是课外阅读时作品的无类。多数教师固定在以前各种文体都用一个教学模式的阶段,没有体现文体意识,就无法探得文体的独特魅力。课外自由阅读多数老师的处理方式更是不管不顾,让学生自己操作采取放之任之的教学方式。
三、阅读方法的单一性
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没有创新。阅读课堂只有一种,那就是放羊式,即每次给学生两节课,摘抄两页笔记,而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就不起任何的作用了。
当语文界的同仁们看到阅读课是如此上的,也许对社会上流传的“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也就不会再怀疑了。所以教师应努力改进观念,创新方法,以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的问题已进入教学的日程。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阅读教学呢?
1.目的明确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但盲目地阅读只能是消磨了时间,浪费了精力。阅读从目的上可分为文体式阅读。例如,精选阅读书目、篇章……把阅读内容按文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可以分为:名著、杂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这了解了文体知识,对于每一节阅读课,他们也会知道阅读任务、目的。还可分为课内课外结合式阅读。课还可以紧随课本的进程,按照课文讲解的进度,按排阅读的内容,制定出阅读的目标。
2.形式多样化
阅读的目的的多样性,自然要求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阅读课要走出以往单一的形式,要跟社会发展、生活紧密相联系。网络现在对学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老师、学校。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网络语言来丰富我们的阅读课。例如,让学生课后上网,整理时尚的网络语言,因为这种语词以一种轻松活泼的语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还可以寓教于乐,采取做游戏的方式。例如接故事。方式是,把学生分成小组,由一个人起头,说一句话――今天天气真热,第二个人接下去说第二句――我很想洗个凉水澡,第三个人接下去说第三句――来到水库边看到一个人……这样一直接要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性格不同就会接出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发展就会接出许多意料之外的结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作为主体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了平等地对话,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同时积极讨论和表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个身心地参与,去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3.读写结合,自主学习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已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纵向读写方式、横向读写方式,还可以采用对比、类比读写方法,还可以采用片断背诵、感想撰写、交流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展示、互相激励、互相启发,并将思考和感悟落实在写作上。例如,在讲《史记》时,我们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人物形象描写。学生这样写郅都:你犹如那即将凋谢的花朵,在最后一刻也要绽放动人的资态;你犹如落日余晖中的一抹光彩,在最后一刻也要照亮昏暗的天空。几次调转,多少辛酸,多少苦楚,你一一咽下……这样写张骞:那是多少年的漫漫征程,千里征途汉节不失,岁月变迁,乡音不改。你带着大汉皇威浩荡西进,黄沙漫漫,迷住西行人远去的乡泪,却阻隔不了历史的烟尘穿越烽烟落定史册。……学生在享受阅读的喜悦中,逐渐变阅读兴趣为阅读习惯,变阅读习惯为阅读品质,读写结合,积淀飞跃。
教学是一个师生相长的工作,这就要求老师在工作中要且行且思,不能只顾低头干活,不会抬头看出路。教育是随时代的发展而随时注入新的理念的,有如瞬息之间,有物皆变。教师就应及时掌控这千变万化的教育工作,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学。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创新。走出一条精彩的语文教育发展之路。
常德芳,教师,现居山东威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