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永泰

   语文因其特殊的属性,即课堂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课外知识的丰富性、生动性,造就了语文阅读的广阔画卷。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教法、一千种课堂,语文阅读尤其如此。也正因为这样,语文阅读的效率就格外引人关注,常常受到局外乃至局内人士的攻击,说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说语文教学“误尽苍生”。所以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教学就成了语文界同仁共同探讨的课题,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有些也很先进,有值得借鉴和遵循的地方。
   那么,怎样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呢?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规律。首先要充分运用文本,发挥好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效益,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要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注重阅读中理解能力的训练。
   (一)充分发挥文本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既然文本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它就承载着多方面功能,而要充分发挥好它的功能,就要把它当作资源――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如此,我们就会用资源的眼光去开发它、利用它:挖掘、利用它的语言资源,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深入体会和品味,训练语感;挖掘、利用其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信念、诚信、感恩、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熏陶和情感陶冶;挖掘、利用它的文学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挖掘、利用它的表达和篇章的资源,训练学生传达思想、表现情感的能力;利用文本中某一点(如语言、写法、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和探究性学习(或语文综合性学习)……当然,文本不同、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师生实际,有选择地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突出某几个方面,但语言的训练与感悟、文本内容的理解、文本写作的体会、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熏陶、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我们始终应关注的。比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的散文,其最大价值就在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与山中的“朋友们”进行逐一倾诉、交谈,充满童心童趣,满怀的好心情、动情的真心话,营造出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那么我们就可以借助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挖掘、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从而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学生深刻地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真情和深情,这是第一个层面,用教师的话来说,就是用心说友。而且还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讨论:文章所写的都是景物,为什么不说山中观景而说山中访友?第二个层面是让学生交流和探讨一些问题:在这些大自然众多的朋友中,你最喜欢谁?我们从它们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用心赞友。第三个层面就是在拓展部分:假如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了你的朋友,请你扮演某一种角色(比如游人)来进行介绍,在这里把学生和自然万物已经融为一体。用教师的话来说,是用心交友。教师从这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投身自然的一种崇高情怀,在朗读和品析中提高了语文素养,文本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效率。阅读方式单一,势必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造成学生不愿读下去,乃至恹恹欲睡;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学生觉得新奇,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度;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浏览;从感官可分为听读和视读;从辅助手段可以分为配音朗读和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对话阅读、探究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能盲目地想当然地胡乱选择。运用多种阅读方式,教学效果非常好:首先是听读,让学生听录音,看画面,感知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接着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些朋友的;然后采用了指名朗读、齐读、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体会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多种阅读方式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琅琅书声,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深刻、独特,达到了有效阅读的目的。
   (三)强调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求知,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能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到一个心灵相似的作家,那么他就会获得读书的极大益处。”他还举例说:一天晚上,袁宏道在一本小诗集里,发现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这样的读书,难道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吗?因此,语文教师不要强迫学生去读他们不喜欢的书籍,应该在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的基础上,帮他们找到各自喜欢的作家和作品,让他们有一种恋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能这样,还怕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吗?
   第二要优化学生阅读的环境,教师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同时,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环境的布置,教室、卧室等重要学习场所要布置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新书推介栏等,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媒介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和有关阅读的一些好的做法。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可以设立班级图书角,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搞“读书节”、“读书演讲比赛”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促进校园浓厚的读书氛围的形成。
   第三,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予以正确的指导。首先是指导学生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如今市场上课外读物数量庞杂、良莠不齐。学生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庸俗低劣的读物往往成为学生的抢手货,这样的阅读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非但不能汲取营养,反而会损害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语文教师必须正确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其次是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更多地关注趣味性,缺乏认识的深度,只是停留在有趣的故事上,而很少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观照及其技巧,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这种阅读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注意阅读作品中刻画真实生活及其社会背景的内容,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同时写好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等。
   第四,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因此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当然,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主观上来自自己,客观上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础。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徐永泰,教师,现居甘肃兰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