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意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阶段则是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小学语文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个学生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课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否使一个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大量教学文案和视频资料,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意识这一问题提出思考,希望能与各位教师一同探讨并获得教学进步。
【关键词】预习意识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98-01
小学语文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拥有正确的观点和看法,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灌输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让学生对事物有基本的判别力。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更是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意识,以此促进学生自我思想的发酵。
一、预习有效性的认识
预习是几乎所有课程都提倡学生进行的课前工作,而语文预习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对预习的有效性有足够的认知。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和探索,是学生自由思考、自我学习的重要步骤。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同时其还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那么,怎样的课前预习才算是有效预习呢?要想让学生做到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就要注重于强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充分地鼓励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是学习感受,让课前预习工作真正地成为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除此以外,有效的课前预习还包括学生的预习交流和预习成果展示。
教师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彼此的预习感受,将课前预习的效果得到升华。在新时代的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与给学生分配一部分课堂时间,并给与学生这段宝贵时间的自主思考的权力,使得学生在逐渐自主思考中培养自主预习意识。此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强调自主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中自主预习的作用。其次,当学生处于自主预习的状态中时,不经能够实现对语文知识上的理解与掌握,还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同时实现学生对的自我探索。通过预习,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把握住教材中的疑难重点,实现对时间的有效利用,高幅度的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对学生预习的指导方法
语文课前预习的工作重点在于学生自读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初步读课文的时候要能够画出自己不懂、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地方,并且学生要具有自己先解决一部分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翻阅书籍或者上网查找资料。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着重于讲解学生不懂的地方,有大量的课堂时间可以带领学生探究重點、难点和疑惑点,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具体化地安排,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生字词进行临摹书写、概括课文大意、对课文进行分层、概括段落大意等,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向学生强调预习的关键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预习的方向,带着目标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在上节课结束的末尾,向学生先简单介绍下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好奇,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预习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提高很多。例如,教师在教学《掌声》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英子”这一课文人物,让学生带着期待去预习课文,自己去发现英子的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对预习充满期待,将预习任务变成趣味探究,减轻学生对于预习的抵触情绪。同时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如骤然、落下、热烈等,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这些词,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指导的方式的着重点与突破点,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预习。在小学这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并且对于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这样的特点,在学生的预习环节前,结合预习内容,给课堂引入与预习内容相关并且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新鲜感的故事或者事物,调动起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与学生学习欲望。
三、预习检查和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要想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就要让学生保持长久性的预习热情,教师对于学生预习工作的检查和评价就是学生预习热情的来源。小学生的心理较为简单,往往渴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就可以在进行预习检查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具体化的预习建议,并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进而让学生获得预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有动力继续保持这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教师在教学《鲸》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讨论对于说明文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列出说明文常用的说法,如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先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文体。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获得的课外有关鲸鱼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度,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提前预习所带来的好处。
四、在学生自己预习中注重因材施教
在小学教学阶段,很多班级的学生之间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广度以及对三观取向都体现出多样性以及差异性。因此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时,要注意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在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的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比如再预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针对那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预习任务设置为对作者的信息以及课文对应的时代背景做大致的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或者语文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安排通读全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总结每一段的段落小标题,并去赏析课文中经典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这样就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获得完成预习任务的满足感。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预习内容,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以及附加问题,并通过这样的难度适中的问题与附加问题,做好不同层次的预习任务之间的衔接,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有发挥的空间。
结语:一些学习过的语文知识,随着时间的冲击,学生可能会淡忘,但好的意识和习惯将会伴随着学生的一生。作为新世纪的素质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努力进行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谋划,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的指引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教学心愿。
参考文献:
[1]刘清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18(1).
[2]宁生祥.浅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J]. 文理导航(下旬),2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