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预设是基础 生成是灵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作用那么,强调生成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生成与预设之间到底有没有矛盾呢?许多教师对此深感困惑,认为不好把握,预设和生成本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二者不可或缺没有预设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下面“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预设通常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它表现在课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了解作出的教学安排,从这个角度上讲,预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案之中。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所以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工作,按教案进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去年,我市组织了一堂“圆的认识”的研究课,对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执教老师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等情况后,确定了知识、技能和情感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分三个环节、四个中心问题进行本节课教学。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给出学生已经学过的常见几何图形,让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然后话锋一转,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中心问题,指着圆问:“它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圆本是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样设问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初步感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这种预设显然是有目的的,完全能够预计到学生可能回答:“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学生的这种回答是自然的,也正是教师所需要的这就为教师的下一问:“那它是由什么线围成的”作铺垫,也为课堂的生成留出了空间,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这也是在教师预设之内的引导学生动手对折圆形纸片后,得出一致结论:折线交于一点,于是,教师提出第二个中心问题:“谁能给这个点取个名?”学生取什么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此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并由此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法。
  在预设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可能一时不知所云,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量一量刚才对折圆形纸片时留下的折痕学生会很快发现过圆心的折痕最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任由学生先认识半径或先认识直径,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等结论。
  对于圆的画法,教师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先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提出第四个中心问题帮助学生自己解决“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这一知识点
  而练习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最后一题是:李师傅要在一张长方形铁皮上剪下圆,圆的直径是5厘米,圆心距离长方形铁皮的长为3厘米、宽为4厘米(给出的铁皮足够大),你能帮李师傅确定圆的位置并剪下这个圆吗?
  设计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试图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道题目要应用“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知识。教师在设计这道题时也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会在长方形相邻两边找到相应长度的点,但不一定会作边的平行线找交点来确定圆心的位置,教师计划把它作为一个难点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应该说“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是很认真的,预设也是很到位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什么知识点可能遇到困难,教学可能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都在教师的预计之中,同时也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生成是指教师在预设中没有想到的,在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情况,它是不可预知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程序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又是变化的、发展的、生成的过程从教学效果而言,课堂教学的生成更能显示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更能显现出教师的教学魅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彩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应该说教师是作了精心预设的,从新课的引入,到每一个新知识点的问题的提出,再到练习的设计,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教学前段自然非常顺利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学习完“直径和半径”这一知识,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既然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直径=半径+半径,那么,可不可以认为,在周一个圆中,任何两条半径相加都是直径?这个问题一提出,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教师也一时哑然,因为教师预设中打心眼里就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位教师不愧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她没有简单地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稍纵即逝的生成契机,笑着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讨论:是呀,直径是什么?同学们先想一想,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该怎么回答?这一问,学生开始是沉默,紧接着是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得出一致答案:直径是一条线段,它通过圆心,并且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而不是任意两条半径的和,所以在同一个圆中,虽然两条半径的和的值等于直径,但它不等于就是直径这一意外生成,虽然算不上是一石击起千层浪的精彩生成,但它毕竟是在课堂上意外出现的,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也是极有价值的,教师如果简单地提示或告诉学生正确结论,就会造成生成资源的流失,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认真讨论得出的正确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直径与半径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启发了学生的心智。
  精彩的生成固然可喜,但毕竟千载难逢,看似简单的生成,只要蕴含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氛围,让这一生成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富有个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
  
  三、只有精心预设,生成才显精彩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发展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灵活性预设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体现的是教师的指导作用;生成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要像这位教师一样,课前精心设计,教学中按预定的目标有序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放开手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给课堂留出生成的空间,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思,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为之追求的。
  当然,预设过度,就会挤占生成的空间,教学虽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只把上课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就会被教案所困,学生也就会被教师所困,这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异,过分强调课堂生成的作用也必然会削弱教学的计划性,使教学显得无头无序、杂乱无章,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最终背离生成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预设,尽量避免那些没有价值的生成,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又要为有价值的生成留出空间,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预设和生成都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措施,在教学中,要顺其自然,既要重视高水平的预设,又不要为预设所困;既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又不必刻意去追求生成,一定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只有精心预设,生成才显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2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