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政治课的导入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承峰

  高中政治课的哲学常识,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不易理解。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首先必须做到让学生乐于听讲。这时导入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组织教学中,导入的方法百花齐放,风格各异。笔者在这跟大家交流几种的教学过程中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导之以知,温故知新引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方法。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它通过对旧知识在新课前的简单再现,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结,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温故知新”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在讲授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内容之后,布置一道题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思考材料体现哪些哲理。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学生清楚材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教师因势利导,再具体分析材料中每个人的矛盾都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以此引入“事物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二、导之以趣,讲故事引入法
  许多的神话、传说、典故、趣事,无不与教材的内容、哲理相联系。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把这些故事利用起来,是一种喜闻乐见、很受学生喜欢的形式。它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扩展思维、丰富想象,使之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安安静静地听故事,用例子向他们证明课本的观点。诗词、名言警句蕴含深刻的哲理,催人深思,给人以极大的启发、鼓舞和鞭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净化,获得升华。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对学生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神话引入“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通过介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成语的出处导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分析杜牧的《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引入“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等等。
  这种引入法要求所讲故事内容必须精悍,经过提炼,否则时间过长,就会导致本末倒置。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典故,可让学生自己讲述,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如果学生并不了解的,才转由教师讲述,或通过展示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加以介绍,从中点拨,深入浅出,最后把深刻的哲理提炼出来。
  三、导之以事,联系实际引入法
  实际,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例、学生熟知的耳闻目睹的事件和现象。把哲学道理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它真正的意义,也体现了我们思想政治课是最能发挥创新优势的科目。例如选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人类战胜SARS病毒、H5N1禽流感等重大事件说明做成任何一件事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但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进而讲清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观点。又如在讲述“量变与质变”这一原理时,笔者让学生留意当前比较时尚的现象――VIP成员:要成为某消费场所的贵宾,消费金额必须累积到一定程度(这是“量变”);一旦成为贵宾,可在消费期间享有打折优惠,可在消费期间享有商场为你提供的特殊服务,这是一般顾客所没有的(这是“质变”)。总之,这一现象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前者引入时事事例,既可以养成学生平时留意国内外大事的习惯,加深对时事的理解,也贯彻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励他们的斗志。后者举社会生活的例子,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明白,哲学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哲学、运用哲学。
  四、导之以智,设疑引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设置悬念,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带进新的学习意境。如在讲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一内容时,可这样设疑导入:“自由”这是多么美好的字眼,令人无比向往和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提到“自由”,人们就会联想到马儿在草原上奔驰,鸟儿在天空中翱翔,鱼儿在大海中遨游,它们是多么自由自在,因此人们也向往这种“海阔天空”的生活,把“自由”理解为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在同学们中也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课堂上要求太严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太多了,一点“自由”也没有,尤其个别纪律散漫、个性张扬的学生,还认为集体约束使他们的能力失去了“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呢?人们为享受“自由”能不能不受纪律的约束和限制呢?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结果会是怎样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呢?又如在讲授第一课中“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时,引用联想集团的广告语发问:“同学们,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样一下子就能激发起学生想象的兴趣:人类失去联想,社会就可能处在茹毛饮血的阶段;就可能处于一片黑暗……再从本课角度总结学生的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联想这样意识的作用,才有了社会等客观事物的巨大进步,这正是本节课要讲授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采用这种导入法需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应具有“新”“奇”的特点,要能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在技巧上“引而不发”,令人回味。这样的设疑能使学生从始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法。除此之外,电教手段导入法、提练观点导入法、幽默语导入法等,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法。“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邢台市临西一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