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桂丽

  摘要:幼儿期是儿童接触社会,溶入社会的初始阶段,也是健康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行为习惯养成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幼儿生活习惯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的共同参与,我们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关键词:幼儿期 生活习惯 养成 实践研究
  
  未来的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而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能力是前提,是基石、是一个健全人的衡量标准之一。课程指南也明确提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适应共同的生活”的培养目标,要使幼儿“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尊重幼儿生命”。可见,关注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有意义的。因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我们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
  我通过对幼儿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观察,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家园同步,来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乃至终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为幼教同行提供可供借鉴的做法。
  
  一、培养学前幼儿健康生活习惯的原则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要求和本园幼儿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培养幼儿健康生活习惯时要遵循如下原则:
  1 家园合作原则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汲取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因此,幼儿园生活教育的实施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沟通与合作,使双方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才能保证生活教育的有效实施。
  2 整合性原则
  幼儿的活动必须遵循整合性原则。对他们的生活教育应当整合孩子一日的学习、运动、游戏资源,把他们的生活活动渗透到其它活动中,做到协调统一。
  3 个别性原则
  儿童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遗传特点、不同的身体体质,使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其差异性更明显。同样的活动对不同的幼儿而言,结果是各不相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必须注重个别性原则,尊重学前班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个体的发展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
  4 循序渐进的原则
  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不良生活习惯的消除,都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便能奏效的,需要反复锻练和巩固,从而使之习惯成自然。
  
  二、学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措施
  
  1 家长引导
  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和家庭成员的频繁接触,由于孩子的可塑性、模仿性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耳濡目染的作用。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忌一味地批评指责。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如孩子学洗手湿了衣袖,学拿筷子吃饭把米拉掉到了地上,家长不能因噎废食而中止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等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后,再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吃饭不要把饭粒撒一地等。可以对孩子说:“如果吃饭不讲话,我会更喜欢你”“你真能干”等来激励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了养成孩子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去超市购物时,家长可让孩子自己选购喜欢的牙刷和牙膏,引起孩子对刷牙的兴趣,培养其正确的刷牙方法。
  2 同伴影响
  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须充分利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让孩子在老师的表扬声中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激发他们乐意向同伴学习的愿望,让他们感受到“我行”、“我能做到”、“我是最神气的”,同时,为孩子们开展“大带小”等小组游戏活动,让他们能逐步地找朋友一起玩,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交往能力。
  3 教师指导
  有这样一棵小榆树苗,被主人栽在阳台的花坛里,主人期待它与其他植物一样枝繁叶茂,然而,却因为它处在阳台栏杆的交接处,那里晒不到太阳,久而久之,它就伸出了栏杆,变成了一棵歪树。虽然,枝叶也很茂盛,却不如其他的植物挺拔向上。其实,孩子的成长亦如此,他们总是按照满足他们需要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及时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需求所在,予以恰到好处的指引,他们便会朝着指定的目标健康地发展。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日常生活中教师的指导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在日常活动中,需要我们知道怎么做和做什么,同时也要求我们把握什么心态来接纳他们和培养他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