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广军
创新也就是有创造性,如思维的独创性、个性的好奇性、动作的突变性、做法的新颖性等。有人曾把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具有的共同内在素质归纳为“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时机;选准目标,坚持不懈;勤奋努力,注重实践;富于幻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勇往直前;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六个方面。排除其他五个方面,“富于幻想,大胆探索”就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面,根据地理学的特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从德育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出的创新意向和愿望,它表现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用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学生要有创新的行为。首先要对创新产生兴趣。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关于创造发明的有趣的事例和人物介绍。如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我国西北为解决缺水问题修建的坎儿井、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等。通过讲述。一方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又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来激励学生地理教材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其中涉及到一些全球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通过向学生介绍,一方面可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另一方面也可激起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
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身体力行。让自己的思想、行为给学生以有益的影响,如经常变换教学方法或作业方法,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的新思想、新言行,树立典型,以此教育和勉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意味着“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围绕“创新”开展教学。要坚决抛弃老师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切实让学生当主角。
自主学习。是否可以打破教参上规定的计划框架,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宽和深化。比如。可以去研究“交通、贸易和旅游业”,可以研究“人口问题和社会发展”。可以研究“假如人类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成的”等等。根据一般的规律,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1/3到1/4,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比如怎样利用地图,到哪儿去找更多的资料等等。
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是认知过程,比较重视教师所用教具的多样性和直观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容易被老师所左右。创新教育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具,要让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验或模拟过程中获得新知。比如,“三圈环流”,“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完全可以让学生操作(或制作)简易明了的学具,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和思维,去打开新的思路,或让学生自己去控制多媒体电脑,创造性领会地球运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实践课”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在书本里没有答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想办法,创新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个性养成。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创新精神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强、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以及言语顺畅,兴趣广泛等。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奇闻趣谈,地理之迷,社会热点。人类生存,都在其列,教学中可通过问题诱导,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利于学生向有利于创新精神的个性方向发展。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变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为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研究。防止出现个性抑制创造性的情况发生。
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
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假如我登上了火星”、“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办地理科技报靠告会,如“我所见到的南极”,“北极科考见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等;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比赛;可举办地理学创新思维小论文比赛;还可举行形式多样的参观、调查、访问、夏令营等等。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般人可能认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事。殊不知地理课中所学的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无一不是用生动、形象、严谨、准确、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思维活动的过程虽然随思维活动具体任务的不同而不尽相同,但在各种不同的思维活动中,一般都包括有分析与综合、比较、概括等过程和判断推理等形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使用直观教具,比如用地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我国的降水》这一内容教学时,通过指导观察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找出1600、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启发学生分析概括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结论。
创设情景,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如对于一些地理事实、地理现象的评价,地理规律的成因的教学。教师应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发现并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进而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讨论、回答,发表各自的见解,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向新的方向探索。如经常利用变式练习、读图练习、选择答案练习等方法,训练学生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比如在教中国的位置时,要求学生看图,在得出中国在太平洋的西岸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得出中国东临太平洋。以此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