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均烈
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的能力。目前,教学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教学过程看,忽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作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厌学,教学质量下降,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做了一些探讨。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特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这就必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兴趣还能开阔人们的眼界,丰富人们的心里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是十分重要的,而好的开头又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课伊始,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内容或提出问题及要求,或设置一个悬念,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注重学法指导,保持学习兴趣
“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可见“学法”对教学效果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不是目的,会学才是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心理学认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引导肯定性情感,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使兴趣易于产生和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以成功感,表扬次数越多,兴趣会越浓,动力就越足。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在教师看来微不足道,学生也会像完成一个重大科研课题一样,由衷地感到高兴,继而产生浓厚兴趣,此时必将产生巨大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
三、作业适宜,巩固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严格控制总量,一不要求全,二要求有精品意识。如果一味追求数量,易使学生丧失做作业应有的良好情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虽然迫于压力也能完成作业,但采取消极应付的办法,导致作业效能低下。反之,过少的作业量,蜻蜒点水,达不到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天的作业,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精力集中是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超过这一限度,注意力易分散,工作效率也随之下降。因此,如果大量的单一形式的重复作业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倦,影响作业质量。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对知识的系统归纳,而不是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的、机械的练习。针对这一原则,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选取有针对性且题量适中的作业,改变题海战术,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作业。另外,在设计作业时,还要遵守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因为每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可能同一“步调”,所以内容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具体可分为A、B、c三级作业,即A级作业对优等生,在他们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再力争完成综合性广、概括性强、灵活性大的练习;B级作业面对中等生,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再练一些变式和综合题;c级作业面对差等生,重点布置与教材有关的低难度,对基本题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把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落到实处,提高作业质量,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优等生满足了更高的求知欲;中等生减轻了心理压力,有了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机会;差等生也能按时完成作业,增强了学习信心。
通过兴趣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了低耗高效,以此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