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基于课堂的行动讨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卫东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教师的专业成长源于课堂教学的行动经验以及经验的反思。校本教研必须以课堂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即在 “课堂拼搏”中实现“教学成长”。其具体做法是:以备课组集体听课后的讨论为途径,用一堂课的教学为案例,先由主讲老师阐述教学的设想与思路,备课组教师 共同参与讨论,互启思维,同伴互助,从而促成教师共同发展。
  这种基于课堂的行动讨论有明显的优点: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成员之间有共同的教学背景、任务与愿望,可以围绕预先设定的纬度进行深入的经常性的讨论;讨 论的对象是常态课,而不是刻意雕琢的精品课与优质课,以原生态自然状的形式呈现,问题性与创生性比较明显,为大家讨论提供空间与样本;讨论的结果可以直接 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在行动中再实践、再思考,由显性的经验转化为教师的默会知识,形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风格。
  要真正有效地发掘基于课堂行动讨论的作用,必须把同伴互动基础上的集体教学反思作为基本策略,通过对常态课堂案例的行动分析和讨论,促进教师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实现教师的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式讨论的评课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评课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形成正确的新课标背景下的行动讨论策略。因为在平时的评价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评课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策略不正确,往往会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和表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现象:
  1.碍于情面,只扬不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家作为同组教师,主要从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基于课堂的行动讨论,课后讨论往往等同于评课,对课的评价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对 人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特点是,当一位教师上完课后,其他听课教师往往是挖空心思地寻找优点,积极表扬,有时连上课教师自己听了也脸红,而对存在的问题以及 如何解决问题则是点到为止或隔靴搔痒,有的甚至只字不提。如此评课当然形不成对案例的真正分析研究和对行动的探讨,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正确认识行动讨论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行动研究中的一员,没有认识到如何在行动讨论中来促进成员的共 同发展。而是碍于情面。特别是听老教师的课,觉得谈问题怕落下个心存不满之嫌,再想想自己的课也不过如此,甚至连这个还不如怎么有资格去评价、讨论别人的 课呢?于是只剩下恭维的份了。
  因此,在行动讨论的观念上,教师要实现由线性评价到同伴互助式讨论的转变。教师在行动讨论上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样的行动讨论不等同通常意义上的评 课,而是寻找问题,对照自己,共同反思。通过这样的同伴互助,既看到主讲教师的成功之处、闪光之点,也分析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全组教师认识到,只 有讲透问题、深度讨论问题,才能有所进步,才能真正促进备课组团队的发展。
  2.错误定位,只见教师
  在 一堂课结束之后,同组听课教师应该讨论什么,这是成功讨论的前提。而我们通常只把眼光定向主讲教师,包括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机智、重难点的 处理、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表述等等,就像讨论评价舞台上的演员表演一样。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讨论内容,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可以直接促进自己 教学效率的提高。但讨论的内容中不能没有学生,他们作为教学主体表现如何?掌握如何?发展如何?也就是说,作为以追求生命化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如何共同支 撑课堂,激扬其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因 此,从行动讨论的对象上,我们必须实现由教师到学生以及师生共同成长的新课程观的转变。在行动讨论时,不能只有教师没有学生,不能只见教师的教而不见学生 的学,不见教学中的合作与思维的碰撞。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两个方面,教学相长的魅力是永恒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激发生命活力的过程, 只有关注到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进一步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提高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居于什么地位,做了那些事,有了 什么变化,又有什么体验与提升。
  3.目标残缺,认知至上
  作为新课程下的课堂,三维的教学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知识与技能”维度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 维度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维 度目标立足于学生乐学。但在传统的课后讨论中,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知识的处理上,如知识结构如何安排才合理,某个知识点如何分析才比较到位怎样正确处理知 识的内在联系等等。说到底,一堂课追求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即让学生怎样清晰、高效、高质量地掌握所学的教材知识,排除知识的盲区与误区,而比较少的涉及 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更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积极引导。
  因 此,从行动讨论的目标上,教师应该实现从知识到三维目标观的转变。小组在行动讨论时,不能只注意教师教了什么知识,怎样教,学生学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学 的怎样,还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美的享受与理性思考的魅力。因此,只有当小组的行动讨论回到“三维目标”层面时,才真正地 把握了教学的本质和教育的真谛。
  4.层次不高,工具性明显
  课 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意味着境界不同。对一般教师来说是展示自己的教学技巧、艺术和讲解分析的水平的过程;对高水平的教师来说,则是呈现自己的教 育思考、教育智慧的舞台。虽然让每位教师成为名师的可能性不大,但这至少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而我们经常看到课后讨论还是停留在工具 性、技术性的操作层面,包括教师的知识分析、能力培养甚至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技术,关注细节的处理艺术、课堂合作中采用的方法等等,而很少从教育思想理念的 角度去分析与探讨一堂课,不能深层次的去把握和领略课堂教学的精神与实质,就像听一堂知名教师的课,很有可能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平淡无奇,或者使大家津津乐 道于某些环节与细节问题上,而没有讨论贯穿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智慧价值。
  因此,从行动讨论的层次上,教师要实现由工具性到思想性的转变。要想成为高层次的教师、名师,首先必须是有思想的教师。在专业讨论时,教师要善于拨云见日, 去揭示纷繁复杂的教学现实与曲折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去讨论支撑我们教学行动的思想与观念,以及如何以观念与思想的改变来提升我们对教学的理 解,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湖南省邵阳市二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