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转变历史教学方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超月

  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重任。在青少年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成功转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未来我们的学生能否正确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把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创业,推动社会发展,这些关乎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致命问题直接取决于历史教育的成功与否。
  把这种社会与时代要求与我们目前的历史教育现状比较一下,目前的历史教育水平与技能参差不齐,但整体上不能适应这种时代要求。新课程改革正切中时弊,在学习完培训课程后,我认为目前的历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几个重要问题,需要改变。
  一 学习资源的单一与贫乏。教师与学生都围绕课本转,成为课本的奴隶。现实中我们教师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讲授课本,设计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动员学生,这些只是改变了做奴隶的方式,仍然是奴隶。课本不知道被变着法子咀嚼多少次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扭曲了,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最后敷衍了事,把历史学习当成一项枯燥的任务,这是 这种教学的必然归宿。
  二历史教学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三重知识传授,轻历史学科基本能力与方法的培养与运用。
  四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的师生主从关系未能根本改变。
  只有改变这种状况,历史教育才有出路,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 而要改变种状况首先必须把握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那就是服务于每个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促进每个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一、构建新的历史教学观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石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我们认为,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而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当史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带来极高的学习热情。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显身手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二、历史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认识、组织教学、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加以综合运筹。本文笔者所说的“以人为本,自主发展”主要是从完善历史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1、加强人文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而人文精神则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等体现出来。
  2、加强世界意识的教育,培养用全球性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世界意识主要包括国家平等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和全球利益意识。世界意识教育,就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了解世界、关注人类命运的愿望,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认识中国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重视历史审美教育,孕育学生高尚的情操。
  人的审美活动是具有可感的形象和情感的激发作用的,而历史学科恰恰是一门非常富有情感的学科。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历史教材中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等等。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治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从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中,能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及科学创造的美。《甘石星经》的问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度人的十个数字符号等等,都给人以真和美的双重享受。而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毅力和胆略,则焕发着更加激动人心的美。如布鲁诺为坚持真理,宁受火刑;张衡潜心钻研发明了地动仪;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最后发明了电灯,所有这些无不给人以壮丽的感受,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追求美。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1、尊重学生的人格,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2、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化教育。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新课改给一线教师提供了难得的自主创新的机会,让我们抓住机遇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作者单位:安庆市枞阳县钱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