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琪

  摘 要:大学生体育社团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但目前尚处于松散状态。转变观念、完善社团组织结构、转换运行机制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建立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87-02
  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老师的指导或引导下,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是以开展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为活动内容的团体。对这些学校体育社团开展调查、分析与研究,旨在了解体育社团在高校的生存状况、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引起学校领导和有关方面的重视,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对河南省7所高校的16个大学生体育社团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其中210名社团成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社团成员分布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轻工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商丘师院、周口师院和信阳师院。调查对象的年级有2005级、2004级、2003级、2002级。专业有农林医类、理工类、文体类、经济管理类。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0%来自乡镇或农村,40%来自大、中城市。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7所高校的16个大学生体育社团共发出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有效率达94%。按设计分析要求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访问调查法。访谈13所高校的学生处和公共体育部的领导、老师以及体育社团会员,并作详细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情况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社团会员中有超过72%的人上大学之前没有参加或没有听说过学校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的绝大部分会员是在新生入学后才加入的,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也说明,高校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而有45.65%的大学生认为,体育社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丰富充实大学生活”的内心需求。因此,发展和充实高校体育社团,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高校体育社团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相应减轻了高校其他管理部门的压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表2显示,从参加体育社团的类型来看,各项球类、健身舞蹈类最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这跟大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是分不开的。其原因主要是:(1)符合大学生个性活泼张扬的特点。(2)社会体育的影响以及宣传媒体的大力宣传。(3)大众体育在社会基层普及比较广泛等等。从规模上看,体育社团还处于开创阶段,其中规模在100人左右的占总数的53.90%,在200人左右的占总数的30.80%,这表明体育社团规模在100~200人之间比较适合社团组织的发展,也有利于各种活动的开展。
  2.参加体育社团的途径
  大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途径主要是体育社团自身的宣传。因此,良好的形象、服务和宣传是每个体育社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目的不够明确,是被拉入或随大流加入的。因此,体育社团组织和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该加以引导和监督,但关键还是大学生自己的选择。
  3.参加体育社团的收获和感受
  加入体育社团收获最多的是提高了交际能力,这是因为体育社团是个对外开放的组织,会员通过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后,感觉有很多收获,按调查百分比的顺序依次为:交际能力为46.81%,协调反应能力为24.82%,组织能力为18.44%,表达能力为12.06%,此外,会员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会员在各种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展现了自我,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出体育社团锻炼人才的多元优越性。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主见性和选择性,这一现象在独生子女占主流的社会群体中是很少见的。学校体育社团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地,也为社会和学校解决了一定的压力。但是,还有27.71%的会员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主要原因是:(1)体育社团本身存在着管理和引导上的不足。(2)与大学生的兴趣、个性、社会家庭背景有关。(3)与高校管理层的督促和引导有关等。同时,问卷中的其他数据还显示出,有42.55%的会员在社团中能够享受公平、公开、公正的地位,有主人翁的感觉。但也有47.52%的会员感到,社团的活动尚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有39.72%的会员感觉社团活动的时效性较差,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并对社团的某些做法不够满意。因此,体育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需求,但尚需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和改善。
  (二)体育社团活动调查
  高校体育社团所举办的活动比较适当,有70%以上的社团每学期都要举行4次以上的活动,大约平均每月1~2次活动,而这些活动大都具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和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发展。会员参加活动后感到比较满意和很满意的人数占总数的40.43%,有31.91%的会员感觉活动一般。但也有少数体育社团,除了招收会员前期举办一些活动外,后期活动举办较少,即使有活动也非常单调,使27.6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影响了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三)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结构
  大部分体育社团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这些社团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没有正规的管理章程和组织措施,没有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发展规划,管理水平低且缺乏经费来源。
  (四)制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
  影响体育社团存在及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缺少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不足及缺少组织扶持等因素。体育社团对内、对外联系较少,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学生会与班级之间联系不多,因为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不是单纯一方面的发展,只有得到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的各方面的支持,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五)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展有偿体育服务,向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减少竞技成分,提倡参与理念,号召学生人人参与。
  2.改变组织结构
  大学生体育社团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
  3.转换运行机制
  逐步将大学生体育社团转为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由体育部或体育专业统一选派指导教师,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三、结论
  
  高校体育社团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大学生除了增强体质,还有休闲娱乐、扩大交往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需求,这些需要大于对体育知识的需求。体育社团促进了高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也为高校提供了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的充分条件和依据。体育社团组织还有待进一步扩展,特别是针对女生运动兴趣及实践活动的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体育社团的存在,在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加强对内、对外的联系,努力开发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相接合的区域市场,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办校园体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娄震,祝志.我对学生体育协会的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1999(4):51.
  [2]娄震.蓬勃发展的校园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9(5):53.
  [3]李居昭.体育协会把课外活动搞活了[J].中国学校体育,1999(2):51.
  [4]刘志敏,凌青东,石磊.小康社会的高校体育[J].体育与科学,2003(7).
  [5]马建州.中学里建起体育俱乐部[J].中国学校体育,2002(3):53.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