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建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非语言交际能力;内容;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47―02
收稿日期:2006―07―30
作者简介:刘建东(1963―),男,河北盐山人,教授,硕士,从事英语教学、跨文化语言教学研究。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方式,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注意语言交际,过分强调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这种偏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只要通过语言行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致使大学英语课堂缺乏有效的非语言交际手段。这也是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内容,使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了解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密切关系,在实践中注意运用非语言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非语言交际研究的主要内容
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使用的代码为非语言信号――整个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的每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与表情以及交际者双方的空间距离等,主要产生视觉、感觉和触觉效果。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并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非语言交际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体距学。体距学是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的身体距离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特定涵义。体距的变化可以影响交际,起到加强交际效果的作用,其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语言的作用。交际者的年龄、性别、关系、文化决定了体距的远近,这其中又以文化因素和关系因素最为重要。
2.体势学。人们有时也将其称为体态语。体势学研究人们交际时身体各部分动作的模式所表示的涵义,它包括很多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姿势、眼神、体触、头示等。其中,手势是体态语的核心部分。
3.副语言。副语言是指一些超出语言特点的附加现象,它是由嘴发出的可用来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各种“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如哈哈大笑、唉声叹气、啧啧称赞等。讲话时语调的高低、声音的大小也属于副语言的范畴。
二、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非语言交际的教学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亦存在一些问题,北京一些高校进行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持否定态度。主要是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主要原因。而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差,师生间缺乏有效的非语言交际直接导致了课堂效果不佳。非语言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它被看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远没有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作为一个跨文化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包括语言交际之外,还应包括非语言交际,而这一点在大学英语教学界还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意学习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特别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这是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Rose认为,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Grant―hennings,1971)。Mehrabian(1968)的看法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语言因素。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要使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重视课堂非语言交际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教学。
三、非语言交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Bradley(1988)就非语言交际这一课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把非语言交际行为分为身体行为(physical behavior)和声音行为(vocal behavior)两部分。身体行为包括姿态、举动、眼神、表情和手势等五个方面,而声音行为则包括音调、音域、音量、语速和音质等五个方面,这十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
身体行为是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重点,合理地运用身体行为可以帮助大学英语教师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姿态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为了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自然,教师的立姿应当自然、放松;但是,过于放松的姿态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抓耳挠腮、揉搓双掌、摆弄纽扣等不适当的举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眼神是体现师生非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关键点,教师的目光自如、合理地投向每个学生,这暗示着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如果学生把目光投向窗外或埋头于他事,就表明学生对所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教师要么提醒学生注意听课,要么改变授课方式或内容。教师和蔼、亲切,授课富有情感,这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和兴趣。如果教师呆若木鸡,冷若冰霜,则师生难以沟通,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教学效果。教师的手势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澄清事实和强调事实的作用。手势的交际效果取决于手势选择得是否合适,是否准确。
此外,教师的声音行为对教学也有重要的影响。音调可以通过微妙的语感传达语意,上扬的音调表示质问、迟疑、惊呆等,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教师在控制整体声音时,应视教室的大小而定。声音过高易使师生疲劳,但如果声音太低,学生听不清或听不见,就很难达到教学的最低要求。教师授课的语速会影响其教学效果,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教师应使用不同的语速。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当只是教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和母语行为的文化差异。
1.介绍和讲解目的语和母语中用以表示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词句。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用以表示体态语的词语。耿二岭先生从描摹体态语的方法(包括直接描摹、间接描摹和借物描摹)与体态语的转义两方面对汉语体态语问作了很好的归纳和描述。其中列出了像“作揖、咬耳朵、摆架子、冷若冰霜、折腰”等语义丰富的体态语。英语中同样也有诸如kiss,shrug one’s shoulders,make eyes等与身体动作有关的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涵义和文化的特点。有这样一个英语例子:一位贫穷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艰难度日,他们在银行存了一点救命钱,现在虽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妈妈也不敢去取。下边是她与孩子们商量这件事的对话情况:Mama pursed her lips.“We do not,”she reminded us gently,“want to have to go to the bank.”We all shook our heads.(妈妈努嘴,温和地提醒我们说:“咱们最好别动银行的存款。”我们都点了点头。)
在此,英语的“shook our heads”必须译成“点了点头”。这是因为英汉的思维方式不同:英文化着眼于事实,所以在否定的话语命题格式中,英文化的人用否定的身势动作表示确认,用肯定的动作表示否认。然而,汉文化的人注重的是对交谈对象的态度的认同,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了点头表示支持他们的母亲的看法。如果摇头,则是表示不同意了。
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与之相关的专著、论文还不是很多。笔者只是粗略地谈了一点个人的看法,姑且算作抛砖引玉,希望广大英语教师能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徐光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