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猜想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爱军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加以综合后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然而猜想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有时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猜想,教师如何应对还真是一个问题,现就探究过程中怎样处理来自学生的许多无法预知的猜想谈几点建议,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交流。
一、精心引导,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教师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提倡学生大胆猜想,敢于猜想。当然,学生的猜想有可能停留在已有经验与认识的思维水平上,有时也可能出现脱离正常理智的思维和没有依据的异想天开,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学生胡猜乱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关注猜想的依据。
例如,在茂密的树林中,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空隙照在地面上的许多光斑,大都呈圆形。为什么这许多光斑都是圆的呢?为了探究这些光斑的成因,就要先提出猜想。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如太阳的形状,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等为依据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之一是因为树叶是圆的,所以影子是圆的;猜想之二是因为太阳是圆的,地面的光斑也都是圆的,圆形的光斑是圆形的太阳形成的。
当然,上例中究竟哪种猜想更合理,需要再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照圆形光斑事实进行思考。猜想之一认为圆的树叶会形成圆的影子,这固然是生活中的经验,但根据已有知识,影子是光没有照射到的地方,树阴下的圆圈是光斑而不是影子。因此,已有的知识不支持第一猜想。同时,地面上的所有光斑都是一个标准的圆,只有太阳的形状和它吻合,事实和经验支持第二种猜想。尽管学生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要让学生养成说出猜想依据的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出现无根据的没有意义的猜想。
二、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筛选
对学生作出的猜想,师生共同思考、猜想、假设、论证、再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猜想分层筛选,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片段为例规范学生的猜想。
师:杠杆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作出猜想。
生1:跟钩码的质量有关。
生2:跟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生3:不应与钩码的质量有关,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向下拉,我认为与杠杆的受力有关。
生4:与力臂有关。
师:为什么与力臂有关,不与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呢?
生4: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斜着拉。力臂改变了,杠杆就不平衡了。
师:你能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生4上讲台做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斜着拉,结果仍能使杠杆平衡:在教师的提醒下,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了)
生5:因为力臂变小了,所以需要的拉力要变大。
生6:我想既与杠杆所受的力有关又和力臂有关。
师:同意这个猜想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表示认同)
由上述教学片段可知,部分学生的猜想有明显的错误,不准确和不规范,但经过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层层筛选。规范了学生的猜想,确立了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归类
引导学生通过对提出的猜想进行比较、归纳,将重复的、相近的或同类的进行选择和重组。以“浮力”一节课为例。当时学生提出的猜想就达十几种之多,包括液体和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等。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猜想初步筛选之后,重点运用先前所学过的知识对剩下的其他猜想进行归类,存在一定关系的因素归在一起研究,通过对猜想的分层筛选和归类,学生们只花很少的时间就否定了对浮力大小没有影响的因素。物体的密度、质量和体积可以归纳在一起研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对独立单独进行研究,最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所以对猜想进行归类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大大提高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效率。
通过让学生说出猜想依据的习惯,并就对猜想进行筛选和归类的做法,来改进“猜想”探究教学,对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科学猜想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 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