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科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涂培坤
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小学科技教育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那么在科技教育中我们如何让学生亲历科学,在科学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营造科技文化氛围。培养科技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也可以变精神。人的精神意识从来就是一定物质存在与环境的反映。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技能力
科学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掌握技能,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只有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生才能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我们确定了以普及科技基础知识、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树立科学态度、养成科学品质为目标的科技教育,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科技创新的技能。
1 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为基础,通过它们的传授,逐步渗透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是掌握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的基础。我们经常应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转播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节目,定时定点播放科普录像片:邀请专家作讲座,介绍基本的科技常识、实验过程和科技创造发明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科学教育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科学行为、品质。因为科学研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科学精神,充满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价值观,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科技教育中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人类实践与智慧的精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全员参与科技实践,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有利于逐步形成一个人的科学能力。但是,任何科学问题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科技教育过程是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动态综合系统工程,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彻底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力求做到:
1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展科技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活动内容。低年级学生搞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了解一些浅显易懂的科技知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可安排小制作、小发明等制作内容。可要求多读科普书籍,多做科学小实验,认识一些科学家,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相应的科技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科学知识、发明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
2 全员参与科技艺术节,提高科技创造水平。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在将设计方案付诸实施或在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淋漓尽致地得以展示。科技活动的开展,只注重少数人的“表演”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将活动发展到社区。从而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协同作战的良好科教局面。如去年我校科技教育协会的成立,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的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运作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载体。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科技兴校”的办学方略,营创浓厚校园科技活动的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内掀起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提高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身为科技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应不断地用科学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并结合学校实情不断进行尝试实践。要善于把握时机,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意识和对自然万物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