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六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思东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我们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必须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六性”:
一、实验操作要有主体性
新课标中强调,让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积极探索自然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从增强学习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鼓励学生与老师在平等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力求形成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探究的方案,哪怕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方案也要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分层次的让学生参与探究,既要学习好的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也要照顾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设想,大胆质疑,主动地去实施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二、实验实施要有合作性
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三、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但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实验材料要有多样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作法是:一是合理利用小学科学学具材料袋内的材料,因为它是与教材配套,而且适合分组实验。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三是在前两种方法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通过这三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五、实验形式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策略就是解除教学中一切束缚创新活动的框框、禁令、限制等,让学生充分地享有自主、生动的学习权利,在宽松的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主要的方式有:开放课堂、开放媒体、开放场地和开放活动。要大力提倡实验课回归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六、实验教学要有技术性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交互学习环境,对学生利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利用局域网进行讨论交流,既增加了交流量,又避免了相互影响,使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