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法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尚 雷
新课导入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在这一阶段,教师如果能营造一个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好奇心,使学生本能地产生认识冲突的学习情境,从而诱发学生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那么,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将变得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良好的导入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立统摄全篇、辉映全堂的情境,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活跃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数学课的导入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做到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浅谈一下数学新课导入的几种常用方法。
以“本”导入
教材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科学性和数学性得到了多次的论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八情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发现它的教学价值。在教学阶段,教师应将自身的教学认识与教材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读通读好教材,“沉下去,钻进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高于教材,深于教材,广于教材。这不仅是新课改向纵深推进的初衷,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在。
以“动”导入
所谓以“动”导入,就是充分地动手与动脑。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动手,不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巩固学生的记忆。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开始阶段,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致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求知欲。
以“问”导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一定思维容量、发人深思的“问题”或“悬念”,作为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出发点,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悱”心理状态。
“故事”导入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通过讲有趣经典的故事往往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
“生活”导入法
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生存于大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潜意识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因此课堂导入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上课的内容。
“错题”导入法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的解答,有些是因为概念不清,有些是条件不足,有些是论证缺少依据等等。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些错误的解题中发现许多的启示,同时也可以在导入中借“错”发挥,让学生在错误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新课导入的方法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叉使用。也就是说,实验导入法中,也带有动手导入法:问的导入法中,也有生活导入法。这种交叉,是因为例子的具体性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各种导入法本身就具有重叠性。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导入的方式及导入的例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