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 阁
当前,对于教育界来说,课改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而如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正确实施新课改的要求以及如何按照课改要求上好一节完美的课,就成了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切实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以前我们在接受新材料培训时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了解,并结合这一段实际教学中所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我来谈谈关于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做法。
一、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互动学习
《课程标准》中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有价值”和“必需”是针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言的。传统的数学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就是“数字和题”,对于学生尤甚。我曾经在课堂上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了算题。这个结果让我感到震惊。这就是我们一贯的“书本教学”对学生的伤害,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算题”的固有模式,而丝毫不会联想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和应用。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画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既然数学和生活联系之甚,我们就应当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一种“数学来自生活,用之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摒弃“数字和题”的片面思想,正确地把数学和生活进行有机联系,对于教学中的“教和学”来讲都是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又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理念教育,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数学,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应大力倡导数学生活互动学习。
二、“谁还没有听懂”与“老师哪一块没讲清楚”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讲课学生没听懂,且又不自觉提问。所以前一句是我们教师常讲的一句话,大家都不会陌生,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恰恰是这一句表现老师良苦用心的话,关闭了一部分学生的求知之门。究其原因,我们分析一下这句话“谁还没有听懂”,就其表面意思来讲,不言而喻。但就其深层意义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将每一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来看,从学生自身出发,这句话会使大部分同学联想到一个字“笨”,就是说为什么没听懂?是因为自己“笨”,责任在于自身,所以没听懂。而据教育学和中学生心理学来讲,中学生是比较好“面子”的,因此很多未听懂的学生,为了所谓的“面子”宁愿这个题不会做,也不愿去问老师或者回答那句等于承认自己比别人“笨”的话。而后一句话“老师那一块没讲清楚?”这句话的责任又在哪7很明显是在于老师,是由于老师的原因没讲明白,所以导致了同学们没有听懂。这样以来,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如真有不明白之处,他们会积极地提出。这样我们在讲解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这个方法,通过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亲身感受和对比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来看,的确是一个促进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而我们作为教师,课堂语言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做到谨慎而巧妙。
三、授课形式应灵活多变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师讲得多,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的时候很少。这就导致了课堂效果不佳,没有学习气氛。七年级数学教材的第一章内容,由于是改版教材,所以和旧教材不同。整章几乎没有让学生动手计算的题,都是自己要动手实际操作的题型。譬如:拿一张纸,通过裁剪、粘贴、折叠让它呈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棱柱等这样的立体物体,或用一个平面切一个物体并观察其截面呈什么形状,以及对于一个物体分析它的三视图等等。像这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教而不让学生动手操作,则教学任务很难完成。在此,就应采取灵活的教学机制。对于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无条件的地方,则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形式也要灵活,可取一些容易找到的物体当作临时教具。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一些学生找到了方法,一些学生虽没有找到方法,但却积累了经验。随后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所学的内容。相对传统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曾经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随着新课改与日俱增的深入,我们每个教师只要保持自己的兴趣、追求不变,立足课本,放眼生活。就一定能设计、总结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教学形式,并增加很多新的教学经验。只要把它们充分地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那么我坚信,我省基层教育更加辉煌的明天将指日可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