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读、画、说循环”阅读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占军

  阅读难,难得让所有的老师头痛,难得让所有学生发悚,然而语文阅读又是学生求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卡,为了攻破此难关,为了越过此关卡,不少学者、教授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陈述,希望为学生指点一条攻破此难关的有效的捷径。在此大潮的影响下,我也跃跃欲试,想把这几年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陈述一、二,供大家商榷,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我所陈述的观点是“读、画、说循环”阅读法,所谓“读、画、说循环”阅读法是指多次应用朗读、作画、说话的方法阅读文章,并且每次朗读、作画、说话的侧重点不同,下面我就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讲读课文,篇幅较长,事件众多学生一看就望而生畏,内心升起厌恶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讲读方法,是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更不要说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对此情况,我首先采用“读法”,所谓读,说是粗读,囫囵吞枣地读,让学生自由地读,可以跳字、跳行,甚至可以跳段地读,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兴奋点,培养他们的兴趣,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完后,我并不急于提问题,做练习,而是叫学生掩住课本,拿出纸笔根据印象画人物形象。学生的作品就会千奇百怪,甚至有的部分风马牛不相及。但你不必恼火,也勿须批评,因为这正是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识别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方法。但这样做是否会放任自流,不利于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呢?不会因为此图虽然奇异纷呈,但他们的大框架总会有清晰痕迹,最少也有少数的课本在里面。画好以后,老师并不急于点评,也不急于指正,而是叫学生随意说出画的内容,结果可能是照搬课本内容,也可能是杂七杂八,甚至会张冠李戴,借题发挥成自己的作品,这都是正常的,老师应该给予鼓励,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既巩固了文章的框架,又抓住了事例,锻炼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才能,更能激起他们听课的愿望,想了解自己记忆的水平和发挥水平是否正常,想了解自己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是否与课文中表达一样,这样使学生上课兴趣的弦无形绷紧,远比那种为图形式单调、机械插一首歌、一幅画、几句谜语、几句老师内心违心的鼓励、表扬强的多,因为,你那样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日久天长,定会重蹈覆辙,屡教不改),而非学生主动,内心接受,同时也灌输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宗旨。
  一课堂的成败,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巧妙的引导会使整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所以适时抓住时机,抓住“话柄”是检验老师应变能力的关键,是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体现。因此,老师适时提出与学生画、说内容相关的过渡的语句和问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设定的第二环节“读、画、说”。
  因为学生急于想测试自己的能力,第二次的读就会表现的异常活跃,异常极积专注,课堂气氛就会达到空前的高涨,这时因势利导,出示各种问题设计,叫他们分段落,有感情地读,并且强调读出语气,逐字逐句,把重点词句画出来,把含义深刻或不懂的语句画出来,把不同句式的语句画出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进入课堂当主角,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欣喜异常,自然而然老师自己的教学情绪就会激发起来,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超水平发挥出来,为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充沛活力,这些都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这也就是老师常叹一句“备好课,没信心讲,讲不出”最好的反例吧。学生读完后,然后叫学生提出问题,叫学生相互解答问题,这样就调动出学生说得欲望、想得欲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欲望,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表达意识和挖掘意识,这样一堂课,谁会睡,谁会开小差,谁甘愿落后呢,谁还会叹息阅读太难,相反那种“吹毛求疵”的做法,“越难越好”想法定会无声息在课堂上生根、开花吧。
  理解了每段的内容,要掌握整篇内容,自然会水到渠成,然而怎样检测呢?光靠课后的几个问题是远远不行的?因为学生爱好不同,档次不同,理解的深浅不同,他们所要弥补的是五花八门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对待“统一规划”,应该“对症下药”,也就是我所阐述观点的第三步内容。
  此时读是精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借鉴参考资料,多读自己确定的“精华妙笔”,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读出语句所要表达的深度内含,然后掩卷而画,画出文章脊梁,画出文章所要表达人物的气概。此时的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主脉,使画的结果大同小异,这样就既总结了本课内容,又强化了学生概括能力,并提高了学生判断是非,表达爱憎的能力,同时又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让画好的人物(景物)在学生愉悦的心情中“永驻心间”。此时老师应该紧紧把住同学们思想熏陶的结果叫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点画出人物的事迹和人物形象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