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的外语课堂写作语言错误纠正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万忠

  摘 要:在外语写作中,学习者通常会犯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而且他们所犯的语言错误很难被纠正过来。20世纪60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家已经对学习者外语写作中的语言错误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帮助学习者纠正语言错误的方式,对学习者有效地纠正语言错误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存的大多数研究没有提及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为基础,构念了一种教师在外语写作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进行语言错误纠正的模式―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constructive model of error correction)。
  关键词:外语写作;语言错误;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建构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已经推出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要求》(2004)等关于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促进了英语教学效果的更大提高。关于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在这些指导性文件中都有相应的具体规定。本文在这种宏大的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研究更有效的英语课堂写作纠错模式对于推动整个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从以往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自从语言学家Corder在1967年发表一篇名为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的文章后,研究人员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看法有了实质性的改变(Corder, 1981)。后来,许多研究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Gass and Selinder(2001)认为,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习者自己都有价值;学习者语言错误既是教师教学的资源,也是学习者学习的资源。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是否应该纠正学习者语言错误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研究人员对纠正语言错误这一领域从下列四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一,研究者对于那些语言错误应该纠正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Hendrickson(1978)认为,应该对三种类型语言错误给予纠正。一种是那些严重阻碍交际的语言错误;第二种是对听者或读者有心理伤害的语言错误;第三种是学习者经常出现的语言错误(转自Chaudron,1988)。杜金榜(2001)认为,教师应该纠正那些反映学习者基础知识薄弱的语言错误,教师也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习者纠正语言错误,但不要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研究者从学习者对纠正语言错误的态度的角度来考察纠正语言错误的效果。例如: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教师纠正语言错误,同伴纠正语言错误,教师用标记提示纠正语言错误等方式持拥护的观点。这说明各种纠正语言错误方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该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采取一些纠正的措施(Hyland, 2003; Cohen, 1987; Chandler, 2003;Ferris & Roberts, 2001;Radecki and Swales, 1988; Enginarlar, 1993; Lee, 2004)。
  第三,研究人员研究了多种形式的纠正语言错误的方式来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Fathman& Whalley(1990)用实验研究验证四种纠正语言错误的方式的效果,这四种方式分别是不纠正语言错误方式、语法错误纠正方式、内容错误纠正方式、语法和内容错误均纠正方式。实验结果表明,后三种纠正语言错误方式对学习者写作能力提高全有一定的效果。Lee (1997)也使用实验来验证三种纠正语言错误方式,即用标记标出所有语言错误、用标记标出部分语言错误、不标出语言错误。结果发现,学习者不能改正他们的语言错误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发现语言错误。学习者很难理解教师的标记,他们自己只能纠正表面上的语言错误。这项研究还表明,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纠正语言错误,逐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为了研究纠正语言错误的效果,Bichet al(2005)也研究了三种纠正语言错误的方式,来纠正介词错误、一般过去时态和定冠词错误。他们使用的三种方式是:直接笔头纠错加上学生5分钟研讨、直接笔头纠错、不纠正任何语言错误。结果发现,直接笔头纠错加上学生5分钟研讨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作文中一般过去时态形式和定冠词的准确率。但是,当把这三种语言错误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直接笔头纠错加上学生5分钟研讨的方式相对于另外两种纠错方式又没有出现显著的效果差异。Paulus (1999)研究了同伴纠正语言错误和教师纠正语言错误这两种纠正语言错误的方式。结果发现,学习者会将教师和同伴纠正错误用于他们的文章修改,而且,学习者更加重视教师的语言错误纠正。Paulus建议教师把教师纠正语言错和同伴纠正语言错误融合在一起,以便获得更好的纠正语言错效果。
  第四,对于如何使纠正语言错误的效果提高,研究人员经过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Chaudron(1988)提出两个使得教师纠正语言错误更有效的建议。一是教师纠正语言错误时,要使学习者清楚纠正语言错误的内容并长期使用一致性的纠正符号。二是教师纠正语言错误,要能够引导学习者自己纠正语言错误。Corder (1981), Hendrickson (1987)都持有与Chaudron(1988)相类似的观点(转自Chaudron,1988)。Hyland(1990)建议教师要与学习者交流共同反思他们的作文并让学习者自己纠正语言错误。Chandler (2003)认为,影响教师纠正语言错误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要让学习者处理教师纠正的语言错误,不要让他们被动地接受。Lee (2003)认为,教师纠正语言错误的策略很有限,考虑不到纠正语言错误的持续作用,要重新考虑和设计纠正语言错误方式。
  总之,上述文献对外语写作中纠正语言错误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文献涉及了应不应该纠正学习者语言错误的问题,由谁来纠正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应该纠正学习者什么样的语言错误,什么样的纠正语言错误方式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怎样纠正语言错误和关于有效纠正语言错误的许多建议。然而,现有的这些研究绝大多数没有提及理论基础,很少有研究是在理论基础支持层面以上的研究。在以往的文献中,只有少量文献(Zamel, 1981; 杨敬清, 1996)研究了语言错误纠正的模式,说明了他们构建的模式的效果。而且,在上述文献综述中,只有一项研究(Zamel,1881)是以控制论(Cybernetics)为研究基础的,然而,控制论(Cybernetics)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中的一个分支理论。这说明有必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尝试建构一个更有效的纠正语言错误模式。
  
  三、研究问题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二)什么是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
  (三)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联系是怎样的?
  (四)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五)在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
  
  四、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这个名词术语在很多研究领域的文献里不断地出现,但是,最早可能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Piaget (1966)提出的。随着他的许多著作的出版,整个世界涌起一股建构主义的学术潮流(Williams & Burden, 1997),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上各个领域的发展。关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的研究文献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认为人脑总是主动吸收和调节外界信息的理论。Lev Vygotsky, Jerome Bruner, John Dewey, Ausubel等人的理论全属于建构主义理论,阐释了人类的学习过程和认知发展规律。虽然已经有很多建构主义者对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过论述,但限于篇幅有限,这里只叙述三位建构主义者的理论,用以说明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

  Piaget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人学习过程中的建构特性。他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认为人的学习过程不是记忆知识的过程,而是人主动参与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原有的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理解。根据Williams and Burden (1997)的论述,Piaget对儿童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探索世界需要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前运算阶段 (intuitive or 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thinking)。在这四个阶段中,儿童的大脑总是在寻找他们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正在体验的知识之间的一种平衡 (equilibration)。这种平衡要依靠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来实现。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大脑整合外来信息并使之融合于头脑中已有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人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主动利用已有的信息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这个过程就是同化。顺应就是人的大脑根据外界新信息整合头脑中已有信息的过程。即当人不能利用头脑中已有信息来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就会对自身已有信息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个体不断地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处理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人的认知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过程中不断建构和完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Williams and Burden (1997)总结了Piaget的理论,并说明了其对语言教师教学帮助很大的四个方面。1)学习者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是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是建构知识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不应该让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在他们建构的过程中鼓励和激发他们。2)学习者思维的发展与语言、体验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思维是学习的关键。倾向于记忆的教学不会使学习者深刻理解他们所学习的内容。3)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安排他们的学习任务。4)Piaget 构建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已经被用于语言教学。过渡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就持有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已经学会了母语的学习者会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语言。在学习新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在头脑中同化和顺应信息从而最终学会目标语(target language)。
  Bruner (1961)受Piaget理论的影响,重视教育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概念获得认知技能和策略。教师不应该教会学习者所有的知识,而是要教会他们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运用知识去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要让他们越学越快,越学越会学。Bruner认为,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获得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首先要帮助他们学会基本知识,再使用基础知识学会其他方面的知识。Bruner还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也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新事物,强调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所学材料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社会建构主义者Vygotsky(1978) 根据学习者心里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确定学习者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学习者当时所具有的水平,二是学习者潜在的、将来可能发展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为“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解释了学生当前实际能力和潜在的,以后可能获得能力之间的差距。当学生学习时,也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的帮助,即脚手架(scaffold),以使他们能力顺利地发展。换句话说,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下引导学习者在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提供帮助,促使他们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水平的能力。他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在比自己知识更丰富的人互动时,建构的效果更好。教师要引导学习者愿意并主动参加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交互活动,交互的内容或问题要适合于具体的学习者。
  
  五、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
  
  (一)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的定义
  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是教师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外语写作课堂上学习者写完作文之后所实施的一种引导学习者主动思维、探究、反思、相互交流、有效纠正语言错误的教学模式。
  (二)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与建构主义理论的联系
  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构念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是连接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师纠正语言错误实际操作的桥梁。Bruner (1961)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的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深入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中,当学习者完成自己的作文之后,教师并不立刻改正他们作文中的语言错误,而是要求学习者自己阅读文章,努力找到作文中的错误。这样学习者积极思维,自己能够找到一些语言错误。但是,学习者不一定能够发现作文中的所有错误。这时,教师要求学习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以便他们能够相互指出彼此的错误。这一点与社会建构主义者Vygotsky(1978)强调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观察学习者出现语言错误、学习者自己纠正语言错误和学习者之间相互纠正语言错误的过程,教师就可以确定学习者这时的“最近发展区”(Vygotsky, 1978),教师就获知学习者已经学会的内容和还没有学习的内容。即,教师就可以确定学习者能够自己纠正那些语言错误,自己不能纠正那些语言错误,在学习者之间交互的情况下能够纠正那些语言错,学习者纠正语言错误的难点,教师应不应该开始帮助学习者指出语言错误。当学习者自己不能纠正语言错误,也不能通过同伴之间的讨论纠正语言错误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指出他们的语言错误。在教师或同伴帮助纠正语言错误之后,学习者要反思自己的语言错误,探究所犯语言错误的根源,才能确保下次少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使得新旧知识得到融合,也就是Piaget (1999)所论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的两个过程。
  (三)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的主要特点
  1.情境性。学习者所处的情境是英语写作课,作文题目是他们运用语言的情境。他们所完成的具体作文中必然会犯一些语言错误。这是个既实际又自然的情境,因为任何一个学习者或多或少都会在作文中犯一些语言错误,也形成了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的情境。学习者就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完成他们的纠正语言错误的任务。教师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实施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
  2.学生自主纠正语言错误。学习者在这样的情境中,阅读他们自己写的作文,努力找出作文中的语言错误,然后独立纠正。教师并不急于指出他们的语言错误,而是观察、等待,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在学生自己和同伴都纠正不出来语言错误的情况下或学习者提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时,教师才提供适当的解释,引导学习者自己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

  3.学习者积极思维。学习者在这种纠正语言错误的模式中,积极地思维,主动探究,尽量自己纠正语言错误,不被动地等待接受同伴或教师的纠正。
  4.教师点拨教师在这个模式中,观察、判断、确定学习者能够自己纠正的错误、学习者之间讨论、合作能够纠正的语言错误和需要教师引导纠正的语言错误。也就是,教师在学习者遇到纠正语言错误困难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解释。
  5.学习者之间交流。学习者共同讨论作文中的错误,相互提示对方的语言错误,提出纠正语言错误的看法。
  6.学习者愿意相互评作文。学习者主动把自己的作文呈现给同伴,并寻求评价。同时也主动评价他人的作文。
  7.学习者反思。学习者在纠正语言错误的过程中,时时反思自己的语言错误的原因,不断强化正确的语言现象。
  8.学习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语言分析。语言知识,如语法是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中,学生要能够运用语言知识去解释语言,帮助他们分析和纠正语言错误。
  (四)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的基本流程
  表1说明在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师和学习者的纠正语言错误主要活动。
  
  表1可以看出,在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中教师和学习者活动的基本程序。每一个步骤均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第一步和第二步:学习者自愿展示和阅读他们的作文,他们被置于一种展示和交流的情景之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情境中交流,才能获得有效的体验(Vygotsky, 1978)。可以说,从该模式的第一步就可以看出,学习者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第三步:学习者积极思维,努力发现语言错误。建构主义者倡导发现学习法,鼓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uner, 1960)。Lee (1997)的研究表明,学习者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能发现自己的语言错误。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自己发现错误。第四步: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纠正语言错误,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又能纠正他们作文中的一些语言错误。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对于他们知识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Vygotsky,1978)。第五步:教师与学习者交流并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直接证明教师在解决学习者实际问题时的作用。以往的研究(Chaudron, 1988; Hyland, 1990)也证明了教师纠正语言错误的有效性。另外,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内,教师要提供脚手架(scaffold),使他们由原来的知识水平发展到新水平(Vygotsky, 1978)。在这一步,学习者运用原有的知识已经纠正了一些错误,但是,他们恰好还有自己纠正不了的语言错误,也就是他们正要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第六步和第七步:学习者利用同伴和教师的纠错,反思自己的文章中的错误,自己纠正语言错误后,再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往的研究(Chaudron, 1988; Hyland, 1990)也建议,教师要让学习者利用好教师的语言错误纠正。这一步就是为学习者能够利用好教师的纠正语言错误的作用设计的,它促进学习者吸收正确的语言。Paulus (1999)也建议,应该把教师纠正错误和同伴就纠正错融合在一起。
  
  六、结语
  
  建构性纠正语言错误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是结合当前外语教学改革实际的一种新型的,能够被运用于外语写作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它是建构主义理论向实际语言教学延伸的必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基本思想,又对实际外语教学具有引领作用。它是连接建构主义理论与外语教学实际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这座“桥梁”将建构主义的思想更容易地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写作课堂上。教师在运用这一模式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地调整和丰富它,以便达到更好的纠正语言错误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Bich,J.,Young,S.et al.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on ESL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5(3):191-205.
  [2] Bruner,J.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3] Chandler,J.The efficacy of various kinds of err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t on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L2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3):267-296.
  [4] Chaudron,C.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5] Cohen,A.D.Studnet processing of feedback on their compositions[A].In Wenden,A. L. & Rubin,J.(Eds.)Learner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C].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7:57-69.
  [6] 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A].In 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5-13.
  [7] Enginarlar,H.Student response to teacher feedback in EFL writing[J].System, 1993(2):193-204.
  [8] Fathman,A.K. & Whalley,E.Teacher response to student writing:Focus on form versus on content[A]. In Kroll, B. (E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78-190.
  [9] Ferris,D.R.The case for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a response to Truscott(1996)[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1):1-11.

  [10] Ferris,D.R.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11] Ferris,D.R.The "grammar correction" debate in L2 writing: Where are we,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nd what do we do in the meantime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1):49-62.
  [12] Ferris,D.R.,& Roberts B.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How explicit does it need to b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3):161-184.
  [13] Gass,S.M.& Selinder.L.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
  [14] Hyland,F.Focusing on form:student engagement with teacher feedback[J].System, 2003(2):217-230.
  [15] Hyland,K.Providing productive feedback[J].ELT Journal,1990(4):279-285.
  [16] Lee,I.ESL Learners,performance in error correction in writing:some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level teaching[J].System,1997(4):465-477.
  [17] Lee,I.Error correction in L2 secondary writing classrooms:The case of Hong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4(4):285-312.
  [18] Paulus,T.M.The effect of peer and teacher feedback on student writing[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3):265-289.
  [19] Piaget,J.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
  [20] Piaget,J.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M].London:Routledge,1999.
  [21] Radecki,P.M.& Swales,J.M.ESL student reaction to written comments on their written work[J].System,1988(3):355-365.
  [22] 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tiy Press,1978.
  [23] Truscott,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
  Language Learning,1996(2):327-369.
  [24] Truscott,J.The case for "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A response to Ferri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2):111-122.
  [25] Williams,M.& Burden,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6] Zamel,V.Cybernetics: A model for feedback in ESL classroom[J].TESOL Quarterly, 1981(2):139-151.
  [27]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2)43-47.
  [28]杨敬清.提高英语写作评改有效性的反馈机制―实验与分析[J].外语界,1996,(3)41-45.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