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营满 周登高

  摘要:地方高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与农村的高度相关性,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也对新农村建设和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地方高校当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借鉴“威斯康星思想”的某些经验,创新思路,推行新举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收稿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黄营满(1972―),男,汉族,湖南省东安县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湘潭大学在读MPA,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周登高(1982―),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湘潭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社会各界都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地方高校由于其与农村的高度相关性,更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中央根据我国城乡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已步入小康生活,而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一部分农民仍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的闭塞与落后,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处于极度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农村文化匮乏,农民精神生活空虚,赌风日盛,封建迷信盛行,各种宗族势力与黑恶势力抬头,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相当落后,农民的自治权利无法得到保障。“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因此,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在新时期做出的英明抉择,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中央提出的这二十字要求,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文明方面,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产发展,就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农业的生产率状况,增强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发展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民“生活宽裕”,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二,精神文明方面,要求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要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道德文化素质,变革农村“脏、乱、差”的形象,第三,政治文明方面,要求实现“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要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提升他们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能力,真正实现基层村民自治。
  
  二、地方高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早期的高等教育,就其职能来说,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体职能,被视为高等学校这一社会机构赖以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性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在发展知识上的优势日益明显,到19世纪,德国洪堡提出大学“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办学原则,发展知识被看得和培养人才同等重要。19世纪中后期开始,传统的高等院校逐渐改变过去的封闭状态,开始打开校门与社会直接联系。到20世纪初,范海斯(CharlesRichardVanHise)就任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开始明确提出服务社会的口号。他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到每一种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甚至“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现代社会,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地方高校,更是直接的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更为彰显。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是一场巨大的社会运动,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地方高校与农村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首先,从地方高校的经济来源来看,我国的地方高校一般都是为了适应本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由地方政府筹建起来的,其投资主体为各地方政府。所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我国大多数地方来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到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资状况。其次,从地方高校的学生来源来看,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地,其中农村学生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直接体现为农村学生的支付能力,这必将影响到地方高校的财政状况。同时,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决定了农村学生的素质和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进而影响到其整体办学水平。
  (三)地方高校具有特殊优势
  一方面,正如纳伊曼所说的,“高等教育机构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轴心,又是文化发展的轴心”。高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汇集了各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也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人才;它掌握了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也致力于推广和发展这些理论和技术;同时,它也是各种先进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的发源地和阵地。这些特点,可以很好的契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弥补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严重落后与不足。另一方面,相对于中央直属高校来说,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地方高校依托地方,并且多建址于城郊,趋近农村;同时,地方高校往往以本地学生和农村学生居多,他们对农村拥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拥有更多的关注和情感认同,对扶助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将有更多的积极性、热力与激情。
  (四)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首先,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近期来看,地方高校与农村和农民的交流,有利于融洽地方高校这一地方重要社会机构与“三农”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地方高校的支持能有力地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特殊优势和与农村的高度相关性,可以很好的契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弥补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严重落后与不足,这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大助力,极大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第三,地方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有利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师生们与农村和农民的交往,可以改变以往高校较为封闭的状态,促进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高校将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学生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帮农扶农工作,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提高他们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能力。在为社会、为农村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其意义尤为深远。

  
  三、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
  
  (一)传统的做法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曾注意到高校为农村服务的问题,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传统的方式主要集中于为农村培养人才,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推行“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但是这种做法对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的成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方式培养的人才对象范围比较窄,针对的往往只是农村学生个人,辐射效力不够;另一方面,培养人才时开设的课程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农村学生所学知识和专业往往回到农村时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当创新思路,采取一些新的举措。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给了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及其借鉴意义
  二十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要从本州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着力发挥高校为社会、为所在地区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是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内涵,就是作为社会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范海斯的主持下,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通过举办函授班,成立流动图书馆,开办各种学术界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提供信息与福利等向公众传播知识的途径和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为州政府为社会提供参谋和指导服务的途径,极大的促进了以农业著称的威斯康星州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许多做法,到今天,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三)新举措――“威斯康星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宽裕。地方高校可以效仿威斯康星大学,在各地建立一些“推广教育中心”。以乡镇为单位,为农村和农民开展各种技术与组织信息服务。例如,可以开办各种短期的函授班和培训班,向农民传授一些实用的技术和课程;可以用学校的实验室为农民检验土壤、环境,培育新品种;可以组织学有所长的专家、教师、研究生到田间、地头及农村工厂进行指导;可以组织编写一些实用的技术手册和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可以建立一些信息咨询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供需信息;通过这些技术和信息服务与指导,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更为宽裕。
  第二,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于经济问题而言,社会问题尤为严重。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农村和农民在文化上的弱势是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地方高校可以借鉴威斯康星大学的经验,成立一种流动图书馆,将各种健康有用的书刊送往各地农民的手中,并且有序流动;大学可以组织一些文艺队,巡回到各地演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组织各种卫生、环保和法律等方面的宣传队和宣传点,向农民宣讲卫生、环保和法律知识,或者提供这些方面的咨询服务;甚至可以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帮助农村和农民规划水、电、道路、桥梁和设计房屋。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文化生活丰富”。
  第三,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地方高校由于其与地方的密切联系,在地方各级政府进行各项决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和专家优势,为决策提供信息咨询和民主监督,形成良好的民主氛围。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在农村举办政法讲座、发送传单等形式,教育广大农民,提高他们对自身民主权利的认识,提升广大农民自主管理的能力与热情。高校还可以组织人员对基层乡村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民主管理的观念,促使他们改进工作方法,自觉维护农民的民主权益,接受农民的监督。此外,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校作为一种亚文化范畴,其明显的特征是经常将自身的文化特点和要素传播到文化群体之外,并从一个亚文化群体扩散到另一个亚文化群体中去,也可以从一个亚文化区域渗透到另一个亚文化区域。文化移植理论认为,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都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这种借用并不是对等的,而往往是较先进的文化影响较落后的文化。在高校与农村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高校的各种民主、科学、自由、法治的意识和信息将辐射到农村,渗透到农民的思想和观念之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这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地方高校应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借鉴“威斯康星思想”的成功经验,发挥自身的优势,创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
  〔3〕〔4〕〔5〕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6〕韩延明.地市高校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的角色认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6).7~11.
  〔7〕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67.
  〔8〕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11).17~20.
  〔9〕(美)戴维•波浦诺.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