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杰

  摘 要:众所周知,目前人才短缺,培养和提高高技能人才责无旁贷。我们急需能够承担实际操作以及准确将自己定位于具体岗位的人。否则,所谓高精尖只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高职院校;定位;特色;实训;教学基地
  
  收稿日期:2006―10―24
  作者简介:高杰(1961-),男,陕西榆林人,西安外贸职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英语教学。
  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艰难跋涉,近几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校数、年招生数、年毕业生数均已超过了普通本科院校,在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竞争和潜在危机也在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怎样去发展自己?高职办学的灵魂和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高职院校能否长期生存和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类型特征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智之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迈进,高等职业教育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了积极发展的方针,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高等职业办学模式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
  从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内涵分析,各国都把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摆到了战略位置,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形式是要依托人才市场,把职教发展纳入当地甚至是全国,全球经济发展的进程与规划当中来,要研究全国经济发展热点以及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发展的方向性。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对了,才有可能结出硕果。高职教育以一线专业人才、实用性人才为办学定位,应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理性、学历性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将育人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模式和方法,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应用人才,要让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创造了财富,既提高了能力,更学会了做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指的是如何依据现实条件来确定教学目标,彰显办学特色。它包括目标定位、方向定位、层次定位、职业定位和能力定位等。定位问题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性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彰显如下办学特色。(1)职业性: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发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2)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众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选,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前瞻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前沿意识,那就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站在行业的前沿,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必须站在同类学院和教育机构的前沿,孕育创新的活力。(4)地方性: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命脉。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对特定层次、特定专业、特定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了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规格、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当地的要求,否则将失去地方的“保护”,无立身的基础。(5)行业性:行业性特征并非高职专有,一些普通高校的行业特征有了明显的差别。高职不仅要从企业和行业组织那里得到一定的办学经费,还可以从中不断获得相应的就业职位,从而保证学院的持续发展。(6)灵活性: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行业的兴起,具有相应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办学层次类型以及学制的灵活性。本专结合、单项培训与系统提高结合、日校与夜校结合、职前与职后结合、学制长短结合、间断修习与连续修习结合。对职业院校来讲,特色就是生命线,特色就是就业,特色就是领先。
  “办学特色”是按照“按需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素质为中心、改革教学与教材内容,以“能力”和“证书”为主设置教学模块,改革过去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模块”+“资格证书考试模块”+“专业通用必修模块”体系。改革教学计划、教学与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二、高职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效率能否得到提升的首要问题。与普通高校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它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对课程内容采取“多定性少定量,多应用少推导,多自学少讲解”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的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专业实践课则突出实用性,即不仅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而且要制定专业能力开发表,构建专业实践课新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要求,筛选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效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效率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在强调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但课程设置为什么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框架呢?归根结底,既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制度上的原因。从观念上看,重基础理论、重系统知识的教育观念在许多人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从制度方面看,学校与企业相互隔离的这种状况,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改变观念,革新课程大纲,与企业合作开发整合课程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课程与工作匹配程度较低的原因还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虽然课程也强调理论的应用性,但如何把握理论知识,往往是很难界定的。这也是当前高职课程整合的难点。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职课程实际上强调的是基础理论,这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认为课程必须从学科出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应和某一学科相连,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科或这个行业的领域,使学生系统地、较深地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导致片面地认为系统的理论是必需的。如何构筑新的高职课程平台,把“知识与能力”两者有机融和,并能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走产学一体化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即高等教育,其具有产业的属性,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加入WTO,职业技术教育被列入对外开放的服务领域。事实上,高等教育,既能为学生提供学历,同时又能使其获得职业岗位资格。在教育产业中,学生以买方身份进入教育的中心位置,学习者的就业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围绕共同培养人才来进行。企业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意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这是应用性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在机制上,产学结合必须考虑校企双方“双赢”的原则。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眼下激烈竞争的人才就业市场,据统计去年就业率本科生80%,高职生仅有50%左右。难道企事业不用人吗?不是,是不用庸人,不用无用之人,要用所需要的人才,一份南方就业市场调查表明:年薪28~30万聘不到高级技工。
  很清楚我们高职教育要为企业培养有用之才,我们的“产品”才能出手,学生才能就业。职业技术教育面对就业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是前途所在。
  近几年来,在激烈的就业大战中,我们的高职毕业生提前半年已经开始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进入企业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有些企业甚至要求毕业生提前一年进入企业。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已经实施了“2.5加0.5”或“2加1”的培养方案。但是做好这“0.5”或“1”这篇文章特别重要,并且大有空间。
  
  四、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基地
  
  以技术取胜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尽可能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建立仿真性实训基地,使学生一踏入基地,就如同进入了一人现代化的大工厂,在受到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受到现代工业氛围的熏陶;建设具有实验、实训、实习功能的产业基地,既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又能避免重复投资,还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到基地顶岗实践,参与生产和管理,边学,边干、边提高,毕业后会做、会讲、会创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为确保人才培养类型、质量和特色,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改善实训基地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其突出的特点是,实习现场和学生教室应密切相连,学习环境就是模拟的工作环境。并且注重与技能实用有关的现场指导教师、考核形式、评价标准等配套制度建设。
  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特色。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训课、实践课占教学时数的比重达40%~50%。为了缓解学校的奖金压力,且适应生产技术的发展要求,除依托企业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外,通过校际联盟,实行校际间的轮流开放,不为缓解高职实训教学资源紧张的一项良策。
  高职办学应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能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实训基地要有经费投入,因为它要有适合专业需要的设备和实验室。鉴于有的学校经费投入的限制,实训基地可以校内自己建,也可以和企业联合办,特别是该专业如已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联合举办实训基地已成为可能。而且可以成为双方互利的一件事情。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整合其教育资源和能力提升而成的,并能在继续竞争中保持优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必学,刘晓欢.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打造高职学校品牌〔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对象和内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3〕王丰,尚琳琳.正确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J〕.继续教育,2006,(4).
  〔4〕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和〔J〕.教育研究,2006,(3).
  〔5〕沈琳.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与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6〕吴建设.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高职课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7〕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对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4).
  〔8〕薛培军.李宗泉论高职院校校际战略联盟〔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652.htm